独特气息扑面而来,带着时光沉淀的厚重感。匣内红绸衬底,静静躺着一册书。
这册书,一眼望去便知年代久远。书页泛黄,边缘卷曲磨损,甚至有些地方已呈深褐色,如同被岁月烟火熏燎过。封皮是深蓝色的厚纸板,早已褪色,上面用端正的馆阁体写着书名:《齐民要术辑录》。但真正令人动容的,并非书籍本身,而是书页间!
澈儿小心翼翼地捧出书册。入手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千钧之重。他轻轻翻开第一页。
只见泛黄的书页空白处、行距之间,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布满了蝇头小楷的批注!墨色深浅不一,有新有旧,显然非一时所书。字迹清隽而有力,带着一种数十年如一日伏案耕读的沉稳。批注内容包罗万象:有对古法的考据辨误,有结合不同地域土壤气候的种植心得,有对虫害防治的独到见解,有对水利灌溉的巧妙设计,更有无数记录着天时、节气、雨水、收成之间微妙关联的详细笔记!字里行间,仿佛能看到一位皓首老者,在孤灯下,在田间地头,孜孜不倦地记录、思索、实践的身影。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书页间还夹着许多泛黄的纸条,上面或是手绘的农具改良图样,或是某种作物的生长形态速写,笔触虽简,却精准传神。书页的空白处几乎被填满,却排列有序,丝毫不显凌乱,反而构成了一幅以古籍为基、以心血为墨的壮阔知识图谱!
澈儿一页页翻看着,指尖拂过那些温润而微糙的纸面,拂过那些力透纸背、凝聚着毕生智慧的字迹。他看到了“冬麦返青遇倒春寒”的应对批注,与他自己修订农书时的想法不谋而合;看到了关于堆肥发酵温度控制的精妙记录;看到了对江南水田与北地旱作差异的深刻剖析……这哪里仅仅是一册古籍?这分明是一座由毕生心血浇灌而成的农学宝库!
就在澈儿心神激荡,沉浸于这浩瀚农学智慧之时,殿外传来一阵略显急促、却努力克制的脚步声,伴随着拐杖点地的“笃笃”声。
澈儿抬头望去。只见殿门口,一位身着洗得发白的深青色布袍、白发萧疏、身形佝偻的老者,正由一名小厮搀扶着,颤巍巍地站在那里。老者脸上布满深刻的皱纹,面色带着病后的苍白与长途跋涉的疲惫,一双眼睛却异常明亮,如同历经风霜却依旧锐利的鹰隼,正紧紧盯着澈儿手中那册泛黄的农书!正是致仕多年的农部老尚书,陈敬之!他竟不顾年迈体衰,亲自从江南赶来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老!”澈儿心头剧震,连忙放下书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