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渭水岸边的秋风吹得更紧了,卷起地上的纸钱,像无数白色蝴蝶飞向天际。穆公望着浩浩荡荡的送葬人群,绵延数十里,一直到看不见的尽头。他忽然明白,百里奚留下的何止是治国良策?是百姓心里那杆秤,是秦国真正的根基。
三、渭水余波
安葬了百里奚,穆公在渭水边站了很久。河水汤汤,载着秋叶向东流去,像极了百里奚辅佐他的三十年——从一个被中原轻视的西陲君主,到如今能与晋、楚分庭抗礼的霸主,每一步都浸着这位老臣的心血。
“主公,天凉了。”孟明视递上披风,声音里带着红痕。他昨夜整理父亲遗物,发现一箱竹简,上面记着当年父亲如何说服西戎部落,如何改良农具,甚至有几页,是写给远在虞国的妻儿的家书,却始终没寄出去。
穆公接过披风,却没披上,反而问:“你父亲说的‘东进不忘固西’,你懂吗?”
孟明视低头:“儿子明白。西戎是我军战马来源,也是防备晋国偷袭的屏障。父亲在世时,常说西戎各部虽散,但若被晋国拉拢,必成大患。”
“那‘强兵不忘富民’呢?”
“兵卒来自百姓,粮草出自农田。若只顾征兵扩军,百姓无粮可食,早晚要出乱子。”孟明视顿了顿,“儿子打算明日就去关中各县,看看新粮种的推广情况,再请旨修订税法,让亩产高的农户能多得奖励。”
穆公看着他,忽然想起三十年前,百里奚也是这样,刚到秦国就一头扎进农田,跟着农夫一起插秧,弄得满身泥污。他点点头:“好。你父亲没看错人。”
回到咸阳后,穆公下了两道令:一是在朝堂立柱,刻上“东进不忘固西,强兵不忘富民”;二是任命孟明视为辅政大臣,总领国政,同时让蹇叔协助,“遇事多请教,不可专断”。
消息传开,秦国上下并无异议。百姓们说:“百里相爷的儿子,错不了。”士兵们说:“孟将军打了败仗还敢再战,是条汉子。”
深秋的咸阳,渭水依旧东流。相府的梧桐叶落了满地,却有人看见,穆公常独自一人,提着酒壶,坐在相府门前的石阶上,对着空无一人的庭院,絮絮叨叨地说些什么。有时是问今年的收成,有时是说西戎的使者来了,有时,只是沉默地倒一杯酒,洒在地上。
而在关中平原的田埂上,孟明视正跟着老农查看墒情。他手里拿着父亲批注的《农事》,风吹起他的衣袍,像一面展开的旗帜。远处,新播种的冬小麦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