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号令清晰,手势沉稳,连挥剑的弧度都透着章法。
蹇叔忽然指向西南方向:“君上看,那边的商队回来了。”
众人转头望去,只见一支驼队正沿着渭水古道缓缓走来,骆驼的铃铛声在风中若有若无。为首的商队首领骑着一匹西戎骏马,远远就朝城头挥手。那是去年派往巴蜀的使者,带去了秦国的丝绸与铁器,换回了蜀锦、井盐,还有三百匹擅长山地行走的矮脚马。
“巴蜀的枸酱滋味醇厚,上次送来的还剩一坛,今晚臣陪君上饮几杯。”百里奚笑道。
穆公却望着更远的地方,目光似乎穿透了函谷关,落在了中原大地。那里有繁华的洛阳城,有齐桓公称霸的遗迹,有晋文公盟会诸侯的高台。历代秦君的梦想,就是让秦国的旗帜插在中原的土地上。
“去年晋国大旱,群臣都劝我趁机伐晋。”穆公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回味,“可那时咱们的粮仓刚够满,士兵的甲胄还没换完,孟明视的阵法也才练到三成。若真打起来,不过是再败一次罢了。”
蹇叔点头:“君上那次力排众议,赠粮万石给晋国,看似示弱,实则高明。诸侯们都说秦君仁厚,连卫国、郑国都主动派使者来结好。如今咱们东边有郑卫牵制晋国,西边有西戎供应战马,南边巴蜀送来盐铁,这盘棋算是活了。”
百里奚补充道:“更重要的是民心。去年秋收后,各县上报的余粮比往年多了五成,百姓主动把新粮送到官仓,说‘君上让咱们吃饱了,该给士兵们备着’。前日我去雍城巡查,见农户们在修水渠,不用官吏催促,自己带着干粮上工,说要把渭水引到北原去,明年再多打些粮。”
穆公的手又抚上冰凉的雉堞,指尖传来的寒意似乎被心中的暖意驱散了。他想起上月去民间微服,在咸阳西市看到的景象:布坊里的织机转得飞快,铁匠铺的火星溅到街面上,卖粟米糕的小贩嗓门洪亮,连穿粗布衣裳的孩童手里都攥着饴糖。那生机勃勃的烟火气,比任何战报都更能说明秦国的底气。
“君上,”蹇叔忽然开口,语气郑重,“臣近日观天象,见紫微垣东移,似有紫气过函谷关。”
穆公眼中精光一闪。他等这句话,等了十年。
百里奚上前一步,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这是各县刚送来的秋收统计。关中平原亩产比十年前翻了一倍,粮仓存粮够全军五年之用。匠人工坊新造了投石机百架,射程比晋人的远三十步;‘秦锐剑’炼出了三百柄,劈普通铁甲如削木片;‘轻坚甲’做了两千副,士兵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