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除了基本信息,还问清楚擅长的手艺、想种的地,将来好对接生产互助。最关键的是“异议栏”——谁要是觉得登记信息有错,随时可以来找工作组核对,墙上还贴着举报箱的位置,专治个别干部“公报私仇”。
三、试点风波:从怀疑到“抢着登”
望春镇西头的李庄村成了第一个试点。工作组刚在村口贴出告示,就引来一群人围观。
“啥?登记了给发‘公民证’?”王大爷眯着眼念着告示,“跟那‘良民证’不一样?”
“大爷,这证是证明您是咱根据地的老百姓,”年轻的工作队员小林蹲下来,耐心解释,“以后分田、看病、孩子上学,都得靠它。您瞧,这上面还写着,谁敢欺负您,您拿证去找区政府说理去。”
话虽这么说,头三天来登记的人寥寥无几。有人怕“登记了被抓去打仗”,有人悄悄问:“是不是登记完又要交人头税?”更有人趁着夜色把告示撕了。
陈默没急。他带着工作组挨家挨户串门,帮张寡妇挑完水,又给刘铁匠的铺子修好了风箱。登记处不叫“处”,叫“便民站”,桌上摆着热水和旱烟,来的人不管登不登记,都能坐下唠两句。
转机出现在第四天。村里的老猎户赵猛打猎时摔断了腿,没钱请大夫。陈默得知后,立刻拿着他刚登记的“公民证”,到区里申请了救济粮和伤药。当赵猛拄着拐杖,看着工作组把粮食送到家门口时,喉咙哽咽:“俺……俺以前以为登记就是遭罪,没想到……”
这事像长了翅膀,在村里传开了。第二天,便民站前破天荒地排起了队。王大爷揣着皱巴巴的布包,里面是他儿子当年当八路军牺牲的证明:“同志,俺要登记,俺儿子是英雄,俺得让你们知道。”
登记时,小林发现王大爷的“年龄”栏空着。“大爷,您多大岁数了?”
王大爷挠挠头:“俺自个儿也说不清,日本人那时候随便给俺填了个‘五十’,可俺觉得俺都快六十了。”
“没事,”小林笑着递过笔,“您说多大就是多大,咱们按您说的登。”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登记表上,“年龄”栏里歪歪扭扭写着“五十九”,旁边是王大爷用力按下的红手印,像一朵盛开的花。
四、争议与修正:“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试点成功的经验很快在沦陷区推广,但新问题也随之而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集镇上,有个叫孙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