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还有不少伪军和日本宪兵,我们必须伪装潜入,里应外合。”老周看向一位沉默寡言、眼神坚毅的青年,“小林,你是日本人,之前潜伏在伪警署,对里面的情况最熟悉,这次行动,你是我们的关键。”
被称为小林的青年,本名张林海,父亲是抗日烈士,母亲是日本人,他从小在北平长大,精通日语和汉语,之前一直潜伏在伪警系统。他点点头,声音平静却带着力量:“周站长,放心吧。我对户籍总局的内部结构和人员都有了解,我知道设备密室大概的位置,也知道几个可能的文件保管处。”
“好!”老周拍了拍他的肩膀,“时间紧迫,大家立刻开始准备。武器、伪装服装、行动路线,都要在两天内准备妥当。记住,严格保密,只在必要的范围内传达任务,避免暴露。”
接下来的两天,北平城内的地下网络如同精密的钟表齿轮,无声而高效地运转起来。武器从各个隐藏的据点取出,擦拭上油;伪造的日伪证件被连夜赶制出来;行动路线被反复推演,考虑到每一个可能出现的意外;联络信号也被重新制定,确保万无一失。
与此同时,在城外的根据地,独立团的战士们也在紧张地准备着。他们研究着北平城郊的地形地图,模拟着攻城拔点的战术,每一个战士都知道,这次行动关乎重大,他们要像一把锋利的尖刀,狠狠刺入日伪的心脏。
第三章:混乱前夜的“东风”
行动发起的前一天,一个意外的“东风”悄然来临。
国际上,多家知名媒体再次聚焦日军在华北沦陷区的暴行,特别是即将推行的“新户籍统制计划”被曝光,引发了更广泛的谴责。迫于压力,日本国内的一些所谓“温和派”官员公开表示“需要重新评估”计划的可行性,与军方的强硬派产生了激烈的争执。
这股风波迅速传导到了北平的日伪高层。北平日军司令部内,气氛紧张得如同拉紧的弓弦。司令官松本中将与伪华北政务委员会的头目们争吵不休。松本坚持按原计划推进,认为这是稳定局势的关键;而伪政权的头目们则担心过度刺激民众和国际舆论,会引火烧身,主张暂缓或修改计划。
争吵的结果是,命令变得模糊不清。原本应该加强各户籍据点防备的命令,被“重新评估部署”、“等待进一步指示”所取代。基层的日伪军官兵本就因前线失利和国内的坏消息而士气低落,现在更是被上层的混乱搞得晕头转向,防备意识明显松懈。
这个情况,通过老王和其他情报员的渠道,源源不断地传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