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荐人,纵使有千般才学,也难入君王法眼。他打听到,秦孝公身边有一位宠臣景监,虽为宦官,却深得孝公信任。于是,公孙鞅精心准备了一份厚礼,登门拜访。
景监初见公孙鞅,见他衣着朴素,言辞却不卑不亢:"鞅闻秦王求贤若渴,故不远千里而来。然鞅之所学,非空谈仁义之道,乃强兵富国之术。愿借大人之口,得见秦王一面。"景监见他谈吐不凡,便留了心,答应为他安排引见。
第一次面见孝公,公孙鞅选择了试探。他知道,君王对于治国之策,往往有不同的偏好,有的喜欢循序渐进的王道,有的偏爱立竿见影的霸道。他先向孝公大谈"帝道",讲述上古尧舜禹的治国理念,强调道德感化与无为而治。孝公听着听着,渐渐打起了哈欠,目光也变得游离。退朝后,孝公便责备景监:"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
景监将孝公的反应告知公孙鞅,公孙鞅却不气馁,反而笑道:"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请复见。"第二次见面,公孙鞅改谈"王道",说起夏商周的仁政德治,强调礼乐教化与分封制衡。孝公虽比上次专注一些,却仍未露出兴奋之色。事后,孝公对景监说:"客善,可与语矣。"
公孙鞅心中有数,知道时机已到。他对景监说:"吾下次见王,必以霸道说之。"景监虽有些疑惑,但见他胸有成竹,便再次为他争取到了面见的机会。
三、论道咸阳宫:霸道之策与君臣相契
第三次会面,咸阳宫内气氛略显紧张。公孙鞅步入殿中,见孝公正襟危坐,目光如炬地盯着他。这一次,他不再拐弯抹角,开门见山地说:"夫强国之术,在于赏罚分明,在于农战结合。今秦国地广人稀,良田未垦,百姓虽勇,却无纪律,此乃弱国之根也。"
孝公一听"强国之术",顿时来了精神,身体不自觉地向前倾。公孙鞅继续说道:"昔李悝在魏,行'尽地力之教',奖励耕织,魏国乃强;吴起在楚,明法审令,裁汰冗官,楚国乃盛。秦国若欲崛起,必当效仿此等变法,却又不能照搬。魏楚之弊,在于贵族势力过强,变法半途而废。秦国当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激发百姓耕作之热情;当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使勇士有进身之阶;当统一度量衡,加强中央集权,使政令畅通无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说到激动处,公孙鞅解下腰间的竹简,展开铺在殿中:"此乃鞅多年研习之变法大纲,分耕战、法治、集权三部分。耕战者,富国之本;法治者,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