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依照林悦的建议,迅速对各项政策进行微调。在商业领域,各地纷纷设立“商助署”,专门为中小商人服务。商助署的官员们深入市井,组织开办各类商业知识培训班,从基础的记账方法到复杂的税务计算,都进行详细讲解。同时,根据中小商人的经营规模和实际困难,制定了差异化的税收优惠政策。一些经营日用品的小商贩,不仅获得了税收减免,还在摊位选址等方面得到了官方的协助。此举让中小商人们感受到了秦国政府的支持,他们的经营热情被重新点燃,民间商业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文化方面,秦国开始大力推动文化融合。以咸阳为中心,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六国文化汇”活动。活动现场,来自原六国各地的文人墨客、民间艺人纷纷展示各自的文化瑰宝。楚地的华丽歌舞、齐地的精妙技艺、赵地的慷慨悲歌等,一一呈现在秦国百姓面前。与此同时,秦国的史官和学者们也积极参与其中,与六国文化的传承者们交流探讨,取其精华,融入大秦文化。这场活动不仅丰富了秦国百姓的文化生活,也让那些原本对秦国文化政策不满的文人看到了文化包容的曙光,他们的态度逐渐缓和,开始主动参与到文化融合的进程中来。
在军队中,将领轮换的交接期制度得到了严格执行。每次轮换时,前任将领都会预留一个月的时间,与后任将领共同管理军队。他们一起巡查防务、组织训练,确保后任将领对军队的方方面面都有深入了解。同时,秦国还制定了统一的军事训练大纲,明确了从单兵技能到团队协作的各项训练标准,使得军队的战斗力不受将领更替的影响,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然而,就在秦国国内各项调整有序进行之时,一股新的暗流在诸子百家之间悄然涌动。秦国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思想统治,虽未明确禁止诸子百家的学说传播,但在文化政策上明显倾向于法家思想,这引起了其他学派的不满。
儒家学派的一些学者认为,秦国重法轻礼,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他们私下里讲学,强调儒家的“仁政”“礼教”思想,吸引了不少学子前来聆听。这些讲学活动虽然表面上没有直接反对秦国统治,但在潜移默化中传播着与秦国主流思想不同的观念。
道家学派则对秦国的积极干预政策持有异议。他们崇尚自然无为,认为秦国过多地干涉百姓生活和社会发展,违背了自然规律。道家学者们以着书立说的方式,隐晦地表达对秦国现状的看法,其言论在一些追求自由、淡泊名利的人群中引起了共鸣。
墨家学派以“兼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