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成功覆灭楚国,看似大局已定,然而楚地的局势实则暗流涌动。项燕在深山之中隐匿行踪,秘密召集楚国旧部。他凭借着在楚国军队中的威望,很快聚拢了一批忠心耿耿的将士,以及众多对秦国统治心怀不满的楚人。
项燕深知,仅凭现有的力量,无法与强大的秦国正面抗衡。于是,他一边组织手下加紧训练,提升战斗力;一边派遣心腹之人,深入楚地各个角落,联络那些潜藏的抗秦势力。这些势力或为楚国旧贵族,因失去往日的权势而心怀怨恨;或为普通百姓,不满秦国严苛的律法和繁重的劳役(尽管秦国已减免赋税,但在长期的统治过程中,一些政策执行上的偏差仍引发了部分百姓的不满)。
在项燕的暗中串联下,一个庞大的抗秦网络逐渐在楚地形成。他们相互传递消息,等待着合适的时机,一举发动对秦国的反击。而此时的秦国,虽在楚地设有严密的军事防御,却对这股潜藏的力量知之甚少。
与此同时,在秦国国内,随着楚国的灭亡,一些大臣开始主张加快对其他国家的征伐,尽快完成统一大业。然而,林悦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她深知,秦国虽然军事强大,但连续的征战使得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消耗巨大。况且,新占领的楚地尚未完全稳定,若此时贸然对其他国家发动大规模战争,一旦楚地发生变故,秦国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林悦向嬴政进谏道:“陛下,如今楚国初定,楚地人心尚未归附。我们应先集中精力稳固在楚地的统治,让百姓真正认同秦国。此时若急于对他国用兵,恐生变故。不如暂且休养生息,加强国内建设,同时密切关注其他各国的动向,等待最佳时机。”
嬴政听取了林悦的建议,决定暂停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将重点放在治理楚地和恢复国力上。他下令在秦国国内推行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政策,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加强对商业的管理,统一度量衡,促进贸易往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在楚地,秦国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林悦建议在楚地修建道路,改善交通状况,以便于秦军的调遣和物资的运输,同时也促进了楚地与秦国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然而,这些举措在实施过程中,却遭到了一些楚人的抵制。他们认为秦国此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楚地,而非真心为楚地百姓谋福利。
项燕等人利用楚人的这种情绪,在民间散布谣言,称秦国的种种建设行为是对楚地的掠夺和压迫。这些谣言进一步激化了楚地百姓与秦国之间的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