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准完毕的HUD界面在视网膜上泛起幽蓝冷光时,卡辛中尉,或者说TK-393仿佛闻到了面罩过滤芯烧焦的塑料味。
当然,这完全是错觉,就像他还是不习惯自己“重新找回”的名字。
汞蒸气像幽灵在塑钢装甲表面游走升腾,每一粒悬浮的金属微粒都在400℃高温中发着暗红的光。
消光的灰白作战靴一脚陷进半熔化的黑曜石地表,又毫不停留地拔出,新型动力衫的仿生肌肉纤维在2.3倍重力下发出些许细微的嗡鸣。
战术目镜不断刷新着实时状态数据——第2、第3班全员热休克指数突破阈值,“减员”7人,但整个排依然保持着完美的菱形突击阵型。
这里是厄赛伦I,直径3771KM、地表重力2.3G、大气成分微量。这是距离灼热双星最近的行星,名副其实的死亡世界。
而在此刻,潮汐锁定的行星背面某处,零下143℃的黑暗之中,第一秩序冲锋队501军团荣誉一团二营正在此处进行着他们自休整后以来的第一次野外实兵演习。
";所有单位注意,电磁乱流区,八秒后解除。";头盔夹层内置的战场通讯器在耳蜗里振动,营指挥官有些失真的语音像是从滚烫的砂纸上刮过。
无需指令,33名冲锋队员同时激活肩部装甲套件下的散热鳍,鳞片状微小的活性金属层在热浪中次第翻起,一阵热气腾起,而后在稀薄的大气环境中迅速向头顶漆黑的星空逃逸而去。
卡辛看见走在锋矢位的尖兵突然单膝跪地,取出背后半米长的便携式偏导护盾锚插入冷却后半凝固的地表。蓝白色的力场屏障瞬间展开,将呼啸而来的金属雨凝固在半空。
这是他们今天第七次架设临时安全区,每个动作依然精确得如同流水线上的机械臂。
HUD显示出前方标满了密密麻麻代表“危险”的红色区域,并实时增减闪动着。卡辛当然了解这些“红色斑块”背后的含义——那代表前进路线之上153座小如碗口、大如环形山的地热裂口,它们如呼吸器官一般、有节奏地、交替向天空喷吐着夹杂岩浆的汞蒸气团,将行星地心的燥热释放到冰冷的地表。
而每一次大规模喷发被送入空中的气态金属,在地表极端低温下与岩浆成分混合并迅速凝结后,便成为呼啸而下的死亡金属雨。
没来由的,中尉想起上级在任务简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