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表面则浮现出困惑的纹路。“这是‘印记排斥’。” 他的纱线轻轻缠绕住老人的手腕,意识中浮现出老人的记忆:年轻时经历过战争,对 “非我族类” 有着本能的警惕,“就像《偏见的本质》里描述的,长期的刻板印象会形成‘意识茧房’,连共生印记都无法穿透。”
莉娅走进病房时,老人正试图拔掉输液管。她没有说话,只是解开衣领,露出锁骨处的共生印记 —— 那里的涡旋图案正在缓慢旋转,释放出记忆回廊里的和解画面:人类护士给硅基伤员包扎、敌对士兵分享食物的瞬间。“这些不是假的。” 她的印记与老人的印记产生微弱的共振,红色的不稳定逐渐褪去,“就像您年轻时保护过邻居家的孩子,不同的只是外壳,里面的善良是一样的。”
王霞的分析仪显示,全球约 15% 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印记排斥,主要集中在信息闭塞的地区和经历过冲突的群体。她调出解决方案:用记忆树的果实余韵制作 “共鸣胶囊”,里面包含各文明的善意记忆,能帮助排斥者的印记重新校准频率。“这不是强制同化。” 她的数据流在屏幕上模拟出胶囊的作用原理,“就像《美丽新世界》里的苏麻,但它不会麻痹意识,只会展示被忽视的善意 —— 毕竟,偏见往往源于信息不全。”
小宇的画本突然飞到老人的床头柜上,自动翻开 “共生图鉴” 的空白页。银笔在纸上画出老人年轻时的样子:他正背着受伤的邻居家孩子奔跑,背景里是燃烧的房屋。“画本说,每个人心里都有共生的种子。” 她指着画像中老人手腕处的微光,那是年轻时的善意在印记中的回响,“只是有时候被害怕遮住了,需要别人帮着擦一擦。”
跨文明学校与共生教育
第一所 “跨文明学校” 开学那天,齐斗站在教学楼前,看着建筑外墙上的共生印记在阳光下闪烁。教室的窗户是硅基的 “智能晶体”,能根据课程内容切换透明度 —— 讲人类历史时变成普通玻璃,讲硅基文明时则切换成晶体结构展示;课桌是能量体的 “等离子平台”,能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触摸的立体模型。“这是‘沉浸式共生教育’。” 他的暗物质纱线触碰着墙壁,意识中浮现出课程表:上午学人类的文学与硅基的逻辑,下午练能量体的意识控制与暗物质的空间感知,“就像《哈利?波特》里的霍格沃茨,只是这里的魔法是科学与意识的结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莉娅在生物实验室里,看着孩子们观察 “共生细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