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斋内恢复了诵读声,但李明僵坐在硬实的板凳上,如同泥塑木雕。夫子的声音,同窗的跟读,窗外竹林的沙沙声,都仿佛隔着一层厚厚的毛玻璃,模糊而遥远。他眼前只有书页上那些熟悉的字句,它们依旧清晰无比,却冰冷、陌生、拒人千里之外。一股巨大的挫败感,如同冰冷的毒蛇,缠绕住他的心脏,越收越紧。
午后的习字课,气氛格外沉闷。空气中弥漫着松烟墨的气息和一种无形的压抑。孙夫子布置了新的课业:以“学而时习之”为题,试作一对句(对联的雏形练习),体悟其“温故知新”、“知行合一”之深意。
李明铺开粗糙的毛边纸,研好墨,提起那支小小的羊毫笔。笔尖悬在纸面上方,微微颤抖。墨汁凝聚,欲滴未滴。
“学而时习之”…这五个字,如同烧红的烙铁,烫在他的心头。若是以前,他或许能信手拈来几句工整的对仗,堆砌些华丽的辞藻。但此刻,经历了晨间那场灵魂拷问般的“释义之殇”,夫子那句“字句易得,其神难求”如同魔咒般在脑海中回荡。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自己那些引以为傲的“倒背如流”、“过目成诵”,在面对真正的“义理”和“文心”时,是何等的苍白无力!如同一个空有宝山地图却无开启钥匙的守财奴!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试图在脑海中那座庞大的记忆宫殿里搜寻合适的词句。无数相关的句子、典故纷至沓来:
“温故而知新…”
“知之为知之…”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甚至《尚书》里的“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
字字珠玑,句句锦绣。然而,当他想将这些璀璨的碎片拼凑成一副能承载“知行合一”神韵的对句时,却发现自己像个笨拙的工匠!他懂得每一块“砖石”的形状和纹理(字面意思),却完全不懂建筑的力学结构(义理贯通)和美学意境(文心寄托)!他试图将“温故知新”对“知行合一”,觉得工整,却味同嚼蜡;又想用“博学笃行”对“时习不倦”,又觉生硬刻板;甚至异想天开地把《尚书》那句拆开重组…结果拼出来的句子,如同用金线缝合的破布口袋,外表光鲜,内里空洞,充满了匠气的堆砌和牵强的拼凑!
时间一点点流逝。旁边的钱多多咬着笔杆,抓耳挠腮,墨汁蹭了一脸,最终在纸上歪歪扭扭写下“读书要用力,写字要认真”这样俚俗不堪的句子,自己还颇为满意地点点头。张铁柱眉头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