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生事者,立斩不赦。此乃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
“善。”嬴政最终吐出一个字,算是认可了她的铁腕。“蒙恬持节征粮,可。寡人会加派一队郎官护卫。至于墨门……”他话锋一转,再次触及这个敏感话题,“‘墨守新誓’言之凿凿,然人心难测,技艺更易惑人。天工院,寡人会增派少府属官进驻,一为协理,二为监察。阿母以为如何?”
李薇心中一凛,明白这是嬴政在加强控制。她无法反对,也不能反对。“政儿所虑极是。技术之利,用之正则福泽万民,用之邪则祸乱苍生。天工院技艺关乎国本,理当谨慎。我会亲自与相里勤、禽滑厘言明,此乃王上体恤,助其专注‘利万民’之本业,免其分心旁骛。”她巧妙地将其定位为“帮助”,而非“监视”。
“嗯。”嬴政不再多言,闭目养神。车驾已驶入宫城深处。
当晚,章台宫灯火通明。嬴政连夜召集核心重臣:王绾、冯去疾、尉缭、内史腾、蒙武(蒙恬之父,暂代其职)以及李薇,举行小朝议,听取各方详细汇报,部署下一步国策。李薇作为“农桑督劝使”,重点陈述了灾后恢复、粮食调度及墨门技术应用的规划,条理清晰,数据详实,赢得了在座老臣们不易察觉的颔首。嬴政端坐王座,大部分时间沉默倾听,只在关键处发问或决断,目光偶尔扫过李薇,带着一种审视,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倚重。
朝议持续至深夜。当众臣告退,殿内只剩下嬴政与李薇时,嬴政忽然开口:“阿母,今日渭水亭前,百姓呼‘万年’之声,较寡人亲征前,更盛几分。”
李薇微微一怔,随即坦然道:“关中百姓刚经历蝗灾,又闻王师灭赵凯旋,武关大捷,人心振奋,此乃常情。”
“不全是。”嬴政起身,走到巨大的秦国舆图前,背对着她,“他们看到了金楠脂保住了粮仓,黄花蒿杀灭了虫害,代田法抢种了希望……他们喊的‘万年’,亦有几分是对‘农桑督劝使’之功的感念。阿母,这份民望,是基石,亦是双刃之剑。”
李薇心头一紧,瞬间明白了嬴政更深层的敲打。她深吸一口气,走到舆图旁,与嬴政并肩而立,目光落在代表咸阳的那个点上:“政儿,民望如流水,载舟亦覆舟。我所行之事,只为‘有用’二字。百姓感念的是活命的粮食,是安定的生活,是看得见的希望。这份感念,最终只会归于让他们看到希望的那个人——大秦的王。我,只是王上手中一把还算趁手的犁铧罢了。”
嬴政侧头,深深看了她一眼。殿内烛火跳跃,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