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的急报如雪片般飞入咸阳,带来的是相里勤的焦虑与困境。
“分段运输”策略虽已启动,巴蜀当地招募的熟手工匠在相里勤的“工爵”激励下热情高涨,首批授予“工士”、“工师”爵位的仪式极大鼓舞了人心。然而,“羊角小拖”的实际操作,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麻烦。
“禀太后,”信使呈上相里勤的详细奏报,语气沉重,“巫山支流水道之险,远超预期!并非所有河段岸边皆有坚固岩石或巨木可作拖拽支点。遇松软泥岸或陡峭绝壁,绞盘无处生根,拖拽无从着力!强行施工,险象环生,已有数名新晋‘工师’因山石崩落或绳索断裂而伤亡!楠木损毁虽较‘冲滩’法大减,然效率依旧低下,且……伤亡折损,恐非长久之计!钜子忧心如焚,恳请太后速示良策!”
奏报后附着几幅简陋的河岸地形图,清晰标注着那些无法设立固定绞盘的“死地”。李薇看着图上狰狞的绝壁和松软的河滩标记,眉头紧锁。技术难题,卡在了最基础的力学支点上!没有稳固的锚点,再好的绞盘也是摆设。她脑海中飞速掠过各种现代解决方案——打桩机?混凝土基座?显然都天方夜谭。
“固定支点……固定支点……”她无意识地用手指敲击着案几,目光扫过殿内粗大的梁柱。突然,一个极其大胆、甚至有些荒诞的念头闪过——**船!利用船自身的浮力和稳定性,作为移动的绞盘平台!**
这个想法让她自己都愣了一下。利用船在水面上架设绞盘,拖拽岸边的巨木?可行吗?古代的木船能否承受巨大的拉力?如何防止船被拖翻?操作细节如何实现?
正当她陷入技术推演的沉思时,宦者令通传:“太后,水利国士郑国求见。”
郑国?他不是应该在白渠那边主持后续的灌溉渠系梳理吗?李薇精神一振:“快请!”
郑国一身风尘,显然刚从工地赶来,但精神矍铄。他行礼后,目光扫过李薇案上摊开的巴蜀河道图,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郑卿来得正好!”李薇像抓住了救命稻草,直接将相里勤的困境和图纸推到他面前,“巴蜀楠木运输,卡在这固定绞盘无处生根的‘死地’上!卿乃治水大家,深谙水性地势,可有良策解此困局?”
郑国仔细看过图纸和奏报,捋着胡须,沉吟片刻,眼中精光闪烁:“太后所忧,确是难题。然水之利,亦可为我所用。臣观此等‘死地’,或松软,或陡峭,然其水流,必有缓急之分。”
他指着图纸上一处标记为“松软泥滩”的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