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里勤的信使带着巴蜀的风尘和寒气,跪倒在李薇面前,呈上的不是喜报,而是一卷沉甸甸的难题。
“禀太后,钜子已探明,巴郡朐忍(今重庆云阳)以南,巫山深处,确有数片上佳金丝楠木林!”信使的声音带着赶路的沙哑,“然其地险绝,近大江支流,水道湍急多礁石,大舟难行。伐倒巨木后,需以人力拖拽至水边,再扎成小排,趁春汛水涨冒险冲滩而下,十损三四!若走陆路栈道,山高谷深,栈道年久失修,搬运巨木更是难如登天!钜子言,欲得足量楠木,‘道’之一字,乃生死命门!恳请太后圣断!”
李薇展开相里勤绘制的简图,眉头紧锁。巫山、湍急的支流、险峻的栈道……运输瓶颈像一道冰冷的铁闸,死死卡住了“金楠脂”量产的咽喉。相里勤在信中详述了尝试组织当地山民、利用小型溪流分段运输的设想,但效率极低,杯水车薪。
“十损三四…栈道难行……”李薇的手指无意识地在粗糙的羊皮地图上划过巴蜀的崇山峻岭,脑海中不受控制地浮现出后世都江堰的宏大画面。“要是能有个李冰那样的神人,修个水利工程,既灌溉又能行船运木……”这念头一闪而过,随即被她自己掐灭。郑国渠刚成不久,秦国哪有余力再在巴蜀启动如此浩大工程?嬴政绝不会同意。
正一筹莫展之际,宦者令通传,少府监协同客卿李斯、廷尉张唐及墨家钜子相里勤(已快马赶回)前来禀报“工师考绩法”细则草案。李薇精神一振,或许能从这些实务能臣的碰撞中找到灵感?
议事在偏殿进行。李斯主导,条理清晰地阐述着草案核心:按匠人技艺种类(金、木、土、石、革等)划分考课大类;以完成大型工程(如水利、宫室)的质量、效率,改良工具提升的产量比值,创造新物件的效用等级等作为主要考绩指标;由少府牵头,会同工程主官及“德高望重、技艺公认精湛之大匠”共同评定;拟设“工士”、“工师”、“大匠师”、“国工”四等爵,对应不同待遇。
争论的焦点在于“大匠师”和“国工”的评定权。李斯认为应由少府监报王上钦定,以示隆重;少府监则担心匠人地位过高,建议由少府会同相关官署即可;相里勤则直言,若无真正懂行的大匠参与终评,恐难以服众,埋下不公隐患。
“诸位大人,”李薇在帘后适时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分量,“考绩之本,在于‘实’与‘公’。既需王权威重以彰其荣,亦需行家法眼以辨真伪。哀家以为,不妨分级而治:工士、工师,可由少府监会同工程主官及资深匠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