惕,盘查颇为严苛,不时传来呵斥声和哀求声。空气中弥漫着牲畜粪便、尘土以及一种若有若无的…焦糊味?那是战火残留的气息,也是民生艰难的味道。
“刘幽州仁政之名播于四海,然治下…亦难逃兵灾之苦。”田豫低声道,语气复杂。
“仁政,需有铁拳护持,需有良法疏导,需有…破局之力!”刘辩的声音平静,却带着千钧之力。眼前的景象,印证了密报中的血火,也更坚定了他的信念。他轻轻一夹马腹,“走吧,进城。让刘幽州看看,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礼单’,更是破局的…钥匙!”
一行人融入城门口喧嚣而压抑的人流。盘查的兵卒见他们虽风尘仆仆,但衣料尚可,随从精干,坐骑也非劣马,倒也没有过多为难。陈默上前,熟练地递上伪造的路引文书和一小串五铢钱,兵卒掂量了一下,挥挥手便放行了。
**踏入蓟城城门洞的瞬间,光线骤然一暗。厚重的阴影笼罩下来,空气中弥漫着石头、尘土和无数人气息混合的陈旧味道。马蹄踏在青石板路上,发出清脆的回响,仿佛叩响了历史沉重的大门。**
穿过幽深的门洞,眼前豁然开朗,却又被另一种景象所震撼。
蓟城内的街道远比想象中宽阔,至少可容四辆马车并行。道路两旁店铺林立,酒旗招展,依稀可见昔日作为北疆商贸中心的繁华底蕴。然而,此刻的街道却显得拥挤而混乱。大量流民蜷缩在街角屋檐下,眼神空洞麻木。衣衫褴褛的孩童在人群中穿梭乞讨。一些店铺大门紧闭,门板上贴着官府的征粮告示或封条。空气中除了市井的喧闹,更弥漫着一种无形的紧张和不安。巡逻的士兵小队明显增多,铠甲碰撞声在街道上格外刺耳。
“看来公孙瓒的威胁,让城内也风声鹤唳。”陈默低声提醒,“主上,需小心行事。”
刘辩的目光锐利地扫过四周。他看到一座粮店前排着长龙,人们手中紧握着空瘪的粮袋,脸上写满焦虑。他看到一处张贴榜文的地方,围拢着一些士人打扮的男子,对着榜文指指点点,神情激愤——那正是刘虞痛斥公孙瓒暴行、号召共讨的檄文。他还看到,在一条相对整洁的街道口,立着一座新修的牌坊,上书“慈幼坊”三个大字,里面隐约传来孩童的读书声,门口有穿着朴素的妇人施粥——这大概是刘虞仁政的具体体现,如同荒漠中的一小片绿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繁华与凋敝,秩序与混乱,仁政的微光与战乱的阴影,在这座古老的城池中交织碰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