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你看,这消息网,该如何织?”
张老六上前一步,躬身道:“郎君(对外称呼),小的愚见,这事急不得,也需巧劲。若像官家那般大张旗鼓设驿站、派密探,我们没那实力,也容易暴露。”
他顿了顿,组织着语言:“小的以为,可从三处着手,如蛛结网,不求大而全,但求稳而准。”
“哦?仔细说说。”刘辩身体微微前倾。
“其一,**扎根市井,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张老六伸出粗糙的手指,“酒肆茶楼、车马行脚店、赌坊娼寮,甚至寺庙道观,这些地方是消息的集散地。掌柜、伙计、车夫、泼皮、游方僧人……这些人看似不起眼,却往往能听到、看到意想不到的东西。我们需要在这些地方,物色一些‘耳目’。不必让他们知道太多,只需定期汇报所见所闻,尤其是关于军队调动、粮价波动、流民来源、官家告示、奇异传闻等。报酬不必丰厚,些许钱粮或我们工坊的新奇小物件即可,关键是可靠、嘴严。”
“嗯,市井是根基,信息虽杂,但量大,需要筛选。”刘辩点头,“其二呢?”
“其二,**依托行商,借腿走路。**”张老六继续道,“往来各地的行商,是最好的信使。他们路线固定,有掩护身份。我们可以挑选几家信誉好、背景相对简单的商队合作。让他们在固定地点(比如我们指定的客栈、货栈)留下或取走加密的信件。我们提供一些便利,比如优先购买工坊的紧俏货、在安平城提供安全的仓储甚至小额借贷。风险在于,商人重利,也易被收买或盘查。”
“需要多重保险。”陈平插话道,“信件必须加密,使用只有我们核心几人能懂的暗语或符号。传递点也要分散、轮换。同时,对合作的商人,也要有制约,比如掌握一些他们不欲人知的‘小事’。”
“正是此理。”张老六赞同,“其三,**善用流民,以情动人。** 流民中,有不少是洛阳乃至司隶逃出来的。他们对董卓有切齿之恨,也渴望安定。我们可以挑选其中背景清楚、头脑灵活、有亲眷在安平附近落户的青壮,许以微利或承诺庇护其家人,让他们自愿成为我们的‘游哨’。他们可以沿着流民迁徙的路线或返回探亲的名义,留意沿途的驻军、关卡、民生状况,甚至尝试接近洛阳外围。这些人用好了,能深入我们无法到达的地方。但风险最大,容易折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刘辩沉吟片刻,眼中精光闪动:“老六这三策,甚合我心!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