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俨然一方大员。
技术扩散的“合作”随即展开。
河滩工坊内,气氛微妙。鲁老匠看着被吴主事派来的几个“学徒”(实为郡府工曹的吏员和工匠),在工坊里东张西望,甚至试图靠近高炉区域,气得胡子直翘:“先生!这些都是探子!是来偷咱们手艺的!让他们滚出去!”
赵石更是闷声道:“先生,那‘流锋’的锻造法子,还有高炉的耐火泥配方,可是咱们的命根子!绝不能让他们学了去!”
刘辩安抚住众人,低声道:“稍安勿躁。郡府要图纸,要样品,要指导,我们给。但给什么,怎么给,有讲究。”
他看向徐文:“徐文,把‘代耕架’和‘龙尾翻车’的最终版图纸,再‘润色’一下。关键部位的齿轮模数、轴承的间隙公差…嗯,调整一下,按‘够用但非最佳’的标准来。装配流程,写得繁琐些,多些不必要的步骤。”
徐文心领神会:“学生明白!保证图纸‘毫无保留’,但按图索骥造出来的东西,能用,但效率最多只有咱们原版的七成,还容易坏!”
“很好。”刘辩点头,又对鲁老匠和赵石道:“鲁老丈,赵石,你们亲自带那几个‘学徒’。态度要‘热情’,‘倾囊相授’!教他们怎么选木料,怎么打制普通的榫卯,怎么打磨那些最基础的零件。至于‘韧铁’轴承的淬火火候、高炉的鼓风节奏、耐火泥的精确配方…这些‘粗活累活’,就说怕他们辛苦,由咱们河滩的熟手‘代劳’就行!他们要问,就推说‘熟能生巧’,‘只可意会’!”
鲁老匠和赵石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笑意:“是,先生!保管让他们‘学有所成’,又‘学不到家’!”
于是,在官营工坊热火朝天的建设浪潮中,一场“有限扩散”的技术转移悄然进行。
官营工坊的工匠们,拿到了“详尽无比”的图纸,在河滩“老师傅”的“悉心”指导下,依葫芦画瓢地开始打造“代耕架”和“龙尾翻车”的部件。木工区里,锯木刨板声不绝于耳,打造出的零件看起来像模像样。但当他们试图组装时,问题层出不穷:齿轮咬合不顺,传动卡顿,翻斗漏水…效率远低于预期,故障率却居高不下。
吴主事急得嘴角起泡,频频找刘辩“请教”。刘辩每次都亲自前往,一脸“困惑”地检查,然后“恍然大悟”地指出:“哎呀,此处榫卯公差过大,需用鱼胶填补!”“此处齿轮模数略有偏差,需手工精细打磨!”“这翻斗密封,需用桐油混合细麻反复浸渍三遍才成!”解决方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