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百姓做点实事了。他连忙跪下,对舜帝说:“陛下,我一定竭尽全力,不辜负您的信任。”可禹心里也清楚,这治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弄不好,自己也会像父亲一样,被天下人指责。所以他一开始想推辞,说自己能力不够,怕担不起这个重任。但舜帝很坚持,他相信禹有这个能力,也相信他的决心。禹没办法,只好硬著头皮答应下来。
\n
从那一刻起,禹就暗暗发誓,一定要治好洪水,让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他告別了家人,收拾好行囊,踏上了充满未知和挑战的治水之路。这一走,就是十三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禹经歷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一步一步朝著自己的目標前进。
\n
禹治水的过程,那真不是一般的艰辛。他带著一群助手,从黄河的源头开始,一路往下游走,哪里有洪水,就往哪里去。那时候,交通可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很多地方都是荒山野岭,根本没有路。禹他们只能一边走,一边开山辟路。有时候,遇到湍急的河流,他们只能坐著简陋的木筏,在波涛中前进,稍有不慎,就会被河水吞没。
\n
在这十三年里,禹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n
第一次经过家门口的时候,他听到屋里传来妻子痛苦的呻吟和孩子呱呱的哭声,他多想进去看看啊,可是一想到治水的任务还没完成,他咬咬牙,转身就走了。
\n
第二次经过家门,孩子已经会叫爸爸了,在门口对著他使劲儿挥手,禹只是远远地看了一眼,就又匆匆离开了。
\n
第三次经过家门,孩子都已经十多岁了,跑过来拉著他的手,要他回家,禹摸了摸孩子的头,说:“孩子,等爸爸把洪水治好,就回家陪你。”说完,他还是狠下心,离开了家。
\n
禹不仅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还有过人的智慧。他知道,治水不能光靠蛮干,得讲究方法。他根据不同的地形,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在陆地上,他就乘车;在水里,他就乘船;在泥沼里,他就坐木橇;在山路上,他就穿著带齿的鞋子。这样,不管遇到什么地形,他都能顺利前进。
\n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