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访问团入港当天,除了会见特首,另外还特别点名会见了黎氏的掌权人。
\n
长达几小时的秘密会见,两方究竟谈了什么没人知道,但这几小时结束后,裁判法院下达通知,推迟了对黎雅博的公诉审判日期。
\n
但之后黎氏内部一系列的权利变动,已然告诉了黎氏的股东们答案。
\n
黎一明还在世时,一直注重发展内地市场,他出资在内地建写字楼、建商场、建酒店、建艺术馆,甚至是开发旅游村项目,黎一明去世后,黎雅博子承父业,对内地市场的重视有过之而无不及,就光这几年,已经为内地创造了不下千亿的经济效益。
\n
黎氏系家族企业,大本营在澳城,但澳城地窄,只有博|彩业独占鳌头,所以黎氏的实际产业一直在港城和海外,这些年,因为黎氏父子前瞻性的经济眼光,父子俩都看好内地,产业也逐渐向内地靠拢。
\n
黎氏内部好些老派董事一直都反对这个决策,这些董事出生于最没有人权的英葡殖民时代,不少人都在回归前加入了港英籍。
\n
而黎雅博出生于九零年代,回归时,他不过几岁,等他懂事后,带着五颗星的红旗已然在政府的大门冉冉升起,他的母亲出身江南,那时候他的母亲还没有被父亲逼疯,温婉慈爱,教他普通话,带他听昆曲。
\n
为了表示诚意,黎雅博以那群老派董事的股份为筹码,同意了国资的入驻,同意将黎氏的部分股份转换为国有,这几年在内地的许多项目,他都乐意献佛。
\n
另外还有这些年他以黎氏的名义在海外各大拍卖会所拍下收藏的流亡文物,也将无偿捐献给国家博物馆。
\n
利益当先,没有什么是不可以通融的,如此,黎雅博背后最大的靠山自然也愿意给他一份保障。
\n
这个靠山,黎柏华就是和所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