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年纯收入为602元,是家庭的。
(对农民而言,其实可以视作一个经营主体,种田养猪之类的是有成本的)
理论归理论,实际上一个农村家庭的年纯收入根本无法承担一个大学生的年支出,毕竟一大家子的还有支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作为一个重生者,吴楚之其实很清楚富桦之前看他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根源在哪。
都羡慕那个时代读大学真的可以逆天改命,但真回到那个时代,极大概率是没法读大学的。
报名人数266万人,招生人数仅60万人,全国平均高考录取率仅23%。
这个数字很低,但还不是全貌。
简单减掉18年,1971年全国出生人口2551万,以此作为基数计算,高考录取率仅2.35%。
再往前几年,比如1981年,这个数字是0.72%,换做本科是0.047%。
万分之五不到。
81年时全国88所重点大学一共才录取7500人,而今天清北两校大一新生入学人数就7200人。
这就是当年真正能够通过高考实现逆天改命的几率。
比现在全国拉通计算的清北录取率0.054%还低。
二者一比较……
连刷题模式就能通过的高考难度都不过了的人,回到当初是选拔天才精英的年代?
高中都读不了的。
吴楚之不敢保证自己在那种难度上有没有大学读,但他知道,秦小莞回到那时是肯定没有书读的。
毕竟,那是着名的题海运动家、难题绝缘体。
所以,他更理解一件事。
其实,7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打骨子里看不上80后的大学生,他们认为80后这群人能读大学,完全是时代的红利。
因为吴楚之也是这么看90后、00后的。
特别是他教书的那几年。
哪怕是燕大,也是如此。
前世有个燕大教授是这么说的,智商低于110的人就不要上燕大。
吴楚之想说,在他高考的那个年代,智商低于120的人就不要上燕大。
但是他更清楚,在富桦的那个年代,智商低于130的人,根本没有大学读。
所以,他也不会把富桦当傻瓜去骗什么。
过了几分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