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付后,立刻申请‘维护性拆解’,给我把每一个零件、每一根管道测绘下来!用最好的相机拍照!精度要达到丝级!”
说着邓贤看向从钢铁厂抽调来的机械总工陈启元,“陈工,你的人负责这事,要最可靠、最细心的!第二,自研攻坚!‘舰用动力研究室’级别提升,直接对我负责!我会提供一些…关键性的思路和要求。”邓贤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快速勾勒:
邓贤直接写下几个数字:“锅炉工作压力,目标突破18个大气压(当时主流15-16),蒸汽温度350摄氏度以上!这需要更好的耐热合金钢!‘利刃’那边的‘钨铬钒-2’合金报告我看过了,耐热性有潜力,让他们朝这个方向继续优化配方和热处理工艺!”
接着邓贤又画了一个简单的涡轮叶片截面,“叶片形状对效率至关重要!目前伏尔铿用的是等截面直叶片?效率太低!研究室要试验扭转型叶片!入口角小,出口角大,让蒸汽流更顺畅,减少涡流损失!材料就用‘钨铬钒-2’试制!铸造和精密加工是难点,工装夹具省府全力支持!”(注:扭转型叶片在191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被少数厂商研究,邓贤点明了方向)。
邓贤重重敲击黑板,“锅炉结垢和腐蚀是效率杀手和大敌!研究室同步成立锅炉水化学处理小组!研究磷酸盐处理、除氧技术!目标是尽可能使用软化水甚至蒸馏水!这个可以公开向巴斯夫团队请教,属于‘设备维护’范畴!”(当时对锅炉水质的重视普遍不足)。
“至于工期,”邓贤说着转身看向船坞。“不能再按老办法一层层垒了!搞分段预制,坞内总装!把船体分成若干个大型分段(如船底、舷侧、甲板舱室模块),在那边新建的钢结构车间里同步建造!造好一段,用重型龙门吊运到船坞里像搭积木一样焊接组装!这样能把坞期缩短一半以上!”
这个理念让霍夫曼目瞪口呆,连呼“疯狂!但…理论上似乎可行?” 海擎岳和龙破武则看到了希望的光芒。
“龙破武,主力舰是未来,但眼下近海防御刻不容缓。”邓贤说后抽出一份他亲手绘制的简略草图,上面是一种线条流畅、低干舷、前甲板安装鱼雷发射管的小型快艇。
“这是基于德意志帝国S艇理念的改进型鱼雷快艇设计思路:强化动力!用两台甚至三台大功率汽油机(或高速柴油机,若引进成功),目标航速35节以上!火力强化!除了两具450mm鱼雷发射管,艇艏加一门20mm机关炮或重机枪,艇尾也可考虑一挺!适航性!艇底考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