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那般,被贬至龙州,在偏远之地,於鬱鬱寡欢中度过余生。
\n
如此两难的境地,常茂思来想去,无论如何抉择,都不能与淮西彻底决裂。可长此以往,困局依旧,又该如何破局求生?
\n
反覆权衡之下,常茂唯有挺身而出,主动揽下罪责,自己充当这个出头鸟,以一人之力,换取淮西勛贵的周全。
\n
这般行事,看似冒险,实则暗藏生机。
\n
一旦事成,淮西勛贵们念及常茂的这份担当,必然会对他心怀感激。日后在朝堂之中,也定会念及今日之恩,在关键时刻护他一二。
\n
至於朱元璋,这位大明王朝的开国之君,手段狠辣却又深諳驭下之道。对朝堂局势洞若观火,淮西勛贵的种种不法行为,岂会毫无察觉?
\n
那常茂主动揽责,在朱元璋眼中,或许会是一种態度的体现。只要处置得当,说不定能藉此契机,让朱元璋看到常茂的忠心与魄力,从而在朱元璋心中留下別样的印象,以求得一线生机。
\n
而且,常茂心里清楚,以当下的形势,郑国公这个爵位於他而言,实则是利少弊多。
\n
毕竟,常茂並无实打实的功绩傍身,却身居高位,在这波譎云诡、充满权谋爭斗的朝堂之中,无疑是將自己置於风口浪尖。
\n
各方势力在政治博弈的初始阶段,定会將常茂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地將他捲入权力斗爭的旋涡,以削弱他背后可能代表的淮西势力,或是单纯藉此打击一个位高权重的“出头鸟”。
\n
因此,常茂认为,不妨以此次事件为契机,果断做出抉择。
\n
在主动承担罪责的同时,藉机削去头顶的国公爵位。如此一来,既能巧妙地从这场复杂的纷爭中抽身而出,又能藉此蛰伏於朝堂,低调行事,暗中谋划未来。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