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善通文化计划” 让善意在不同文明间顺畅流动,“微光互助群” 的全息聊天室里,讨论开始触及科技与人性的边界。“AI 生成的善意表达算是真正的善意吗?”“元宇宙里的虚拟帮助有实际意义吗?”“如果脑机接口能强制让人产生善意,这是进步还是灾难?”…… 悬浮在空气中的文字带着对技术伦理的追问,少年们在跨越文化隔阂的基础上,不得不面对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当科技能模拟、干预甚至制造善意时,人类独有的善意本质将何去何从?这些疑问如同科技迷雾中的灯塔,指引他们探索在技术狂飙的时代,如何守护善意的真实性与纯粹性,让科技成为善意的放大器而非替代品。
立春的清晨,林小羽在 “未来善意伦理实验室” 调试 “AI 善意真实性检测系统”,落地窗外的 “数字孪生城市” 里,人类与虚拟人正共同参与社区互助活动,数据流在透明的建筑间流淌,像极了善意传递的轨迹。视频通话接通时,陈雨欣在 “智慧农业伦理研究中心” 测试 “人机协作种植的善意边界”,李诗涵的 “虚拟善意艺术工坊” 里,正用意识绘画技术创作 “不可被算法复制的善意作品”,王浩则在 “元宇宙体育善意联盟” 办公室,完善 “虚拟赛事中的善意行为准则”。“收到人工智能伦理委员会的紧急报告,某公司开发的‘善意 AI 伴侣’能完美模拟人类的关怀行为,导致部分用户对真实人际关系产生依赖,甚至丧失主动付出善意的能力。” 林小羽的指尖划过系统中 “真实善意 - 模拟善意” 的对比图谱,“善意如果能被技术完美复制,就像用 3D 打印伪造的艺术品,虽形态逼真却失去了创作者的灵魂温度,我们得帮大家明白,真正的科技时代善意需要‘真实性锚点’—— 在技术辅助下坚守人类善意的独特性,让科技增强而非替代人与人之间的真诚连接,就像显微镜能放大细节,却不能替代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陈雨欣推了推眼镜,镜头对准实验田里 “人类决策优先” 的红色按钮:“这套智能灌溉系统会给出最优方案,但最终决策权永远属于农户,AI 只能提供建议而非指令,这是‘善通文化计划’教我们的 —— 技术可以辅助善意实践,却不能剥夺人类的善意自主权,就像计算器能提高效率,却不能替代人对公平的判断。” 李诗涵展示着刚完成的意识绘画《纯粹的善意》,画作中包含人类脑电波的独特波动数据,这种数据无法被 AI 模仿:“这种艺术形式证明,人类的善意情感有其生物独特性,这是‘虚拟善意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