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买不起书的人也能享受阅读的乐趣。李诗涵在音乐节上发起的 “一人一歌” 活动,邀请观众为特殊群体创作一句歌词,最后合成的《善意交响曲》在网络上播放量破亿,有网友评论:“原来善意可以这么美,这么有力量,就像‘真情织网计划’里那些温暖的瞬间,让人心里暖暖的。”
“传善接力” 行动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到学校教育。许多中小学开设了 “善意传承课”,让学生采访长辈的善意故事,再创作成话剧、漫画或歌曲;社区成立 “善意博物馆”,收藏居民捐赠的 “善意信物”—— 有帮助陌生人时用过的雨伞,有陪伴孤寡老人的旧收音机,还有志愿者的服务日记。王浩在公益篮球训练营里,让孩子们采访退役运动员的 “体育公益故事”,其中有位老教练说:“我年轻时打球拿过很多冠军,但现在觉得,教山区孩子打球比拿冠军更有意义。” 孩子们把这些故事改编成篮球剧,在全市比赛中获得了 “最佳创意奖”。
计划推行到第二十五周,“善脉绵延” 的理念开始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职场上,“善意领导力” 成为新的管理趋势,强调既追求业绩也关注员工福祉;学校里,“善意教育” 被纳入德育体系,从 “不欺负同学” 到 “主动帮助有需要的人”,培养学生的善意习惯;家庭中,“善意家庭日” 活动越来越受欢迎,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做公益,让善意在代际间自然流淌。林小羽在整理各地案例时发现,参与计划的同学中,83% 表示 “生活更有意义感”,76% 认为 “人际关系更和谐”,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个被善意改变的人生。
在 “善脉绵延计划” 五周年庆典上,林小羽、陈雨欣、李诗涵和王浩站在主舞台上,身后的大屏幕展示着五年来的善业成果:从最初的几个公益项目,到如今遍布全国的善业网络;从少数人的善意行动,到成为影响社会的生活方式。“有人问我们,坚持做这些事不累吗?” 林小羽的声音温暖而有力量,传遍整个会场,“当看到乡村的孩子用上我们设计的教学设备,听到特殊儿童唱起我们创作的歌曲,收到老人说‘有人记得真好’的感谢信,所有的辛苦都变成了幸福的源泉。” 她举起四人共同设计的 “善脉勋章”,勋章上缠绕的藤蔓象征着绵延不绝的善意,“善意就像这条藤蔓,从我们高中时的‘晴雨信箱’开始生长,缠绕着我们的青春,延伸到我们的未来,也连接着更多人的生命,这就是‘善脉绵延’的真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