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善途砺行计划” 让同学们在公益实践“微光互助群” 里的讨论少了几分焦虑,多了对长远的思考。“毕业后如果做公益相关的工作,家人会支持吗?”“怎样才能让善意不只是年轻时的热情,而是贯穿一生的习惯?”“公益和职业发展真的能兼顾吗?”…… 屏幕上的文字带着审慎的坚定,少年们在善意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开始思考如何让公益精神成为人生的底色,这些规划如同善念的种子,渴望在岁月的土壤里长成参天大树。
初夏的午后,阳光透过梧桐树叶的缝隙,在林小羽的公益规划笔记本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视频通话接通时,陈雨欣正在乡村振兴工作站整理项目数据,李诗涵的音乐工作室里放着为特殊儿童创作的歌曲小样,王浩刚结束公益篮球训练营的年度总结会,手里还攥着孩子们送的手绘勋章。“子轩在信里说,他拿到了知名企业的录用通知,同时也收到公益组织的邀请,现在纠结该选哪条路,怕选了前者就离善意越来越远。” 林小羽的指尖划过笔记本上 “公益人生规划图” 的草稿,“善意不该是人生某一阶段的点缀,而应是流淌在生命里的血脉,我们得帮大家明白,无论是职业选择还是日常生活,都能让公益精神生根发芽,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陈雨欣推了推眼镜,镜头扫过工作站墙上的 “农产品产业链” 规划图:“我导师说,‘乡村振兴需要既懂技术又有情怀的人’,这让我想起‘寸心报宇计划’里的理念 —— 把专业理想和社会需求结合,就是最好的公益。” 李诗涵播放了一段歌曲小样,旋律温暖而治愈:“我打算成立‘音乐疗愈工作室’,既做商业演出维持运营,也定期为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服务,就像‘文心守正计划’教我们的,热爱与责任可以并行。” 王浩举起手里的手绘勋章,笑容里满是坚定:“我和几个队友计划开办‘体育公益创业公司’,用商业运营支撑公益项目,这是‘竞合共生计划’给的启发 —— 良性的商业模式能让善益走得更远。” 四人相视一笑,异口同声:“启动‘善脉绵延计划’吧,让大家知道,善意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可以融入人生每个阶段的生活方式,就像江河奔流,无论遇到平原还是峡谷,都始终向着大海的方向。”
经过三十七周的调研与筹备,“善脉绵延计划” 正式启动。林小羽联合生涯规划专家开发 “公益基因整合工具”,帮助同学们将善意理念融入职业规划与生活方式;陈雨欣发起 “善业共创平台”,连接有公益情怀的创业者与资源支持者;李诗涵策划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