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挑战赛” 催生了许多可持续的创新项目。“乡村直播助农” 团队结合电商与公益,既帮农民卖出农产品,又抽取利润改善乡村教育;“AI 心理陪伴” 项目让人工智能为孤独人群提供情感支持,同时培训心理学专业学生进行后续深度服务;“共享技能银行” 则让有一技之长的人用服务兑换积分,再用积分换取他人的服务,形成善益循环。比赛孵化的 “公益创新联盟”,已经吸纳了两百多家企业、高校和公益组织,联盟主席说:“‘潮涌善新计划’证明,应对新问题需要新组合,不同领域的碰撞能产生最耀眼的善意火花。”
计划推行到第三十周,“潮涌善新” 的理念开始影响公益行业的发展方向。国际公益组织主动寻求合作,引入 “公益创新工具箱”;高校开设 “公益科技” 交叉学科,培养既懂技术又有情怀的人才;媒体评选 “年度公益创新人物”,00 后占比达 40%。林小羽在整理全球案例时发现,采用创新形式的公益项目,在吸引年轻参与者方面优势明显,其中 18-25 岁群体的参与率是传统项目的 3 倍,这印证了王浩的话:“要让年轻人参与公益,就得用他们熟悉的语言和方式。”
在 “潮涌善新计划” 创新成果展上,展厅被设计成 “时光长廊”。入口处展示着 “青春小卫士” 团队最初的手工海报,出口处则是元宇宙公益展厅的体验区,中间区域呈现着公益形式随时代变迁的轨迹:从面对面的帮扶到线上线下结合,从单纯的捐赠到赋能式公益,从少数人的行动到全民参与。林小羽、陈雨欣、李诗涵和王浩站在长廊中央,看着参观者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善意场景中感动落泪。
“有人说,现在的公益越来越‘花哨’,失去了本来的样子。” 林小羽的声音通过全息投影传遍展厅,“但我们认为,公益的本质从未改变 —— 是对他人的关怀,对社会的责任,对美好的追求。改变的只是形式,就像从写信到发微信,传递思念的方式变了,思念本身从未改变。” 她指向空中悬浮的 “善意本质” 关键词云 ——“尊重”“透明”“可持续”“同理心”,“这些才是公益的内核,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守住这些,善意就永远不会偏离方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成果展结束后,四人收到了联合国公益组织的邀请,分享 “潮涌善新计划” 的经验。在国际论坛上,他们展示的 “AI 公益匹配系统”“元宇宙公益演唱会” 等案例,让各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