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举办一次,成了城市里的公益盛事。第二届嘉年华上,由医生、程序员、设计师组成的团队展示了 “偏远地区急救包”,里面有带定位功能的呼救器、简易手术工具和用 AR 技术指导急救的说明书;音乐人、心理学家、社工合作的 “灾后心理重建音乐坊”,已经在三个受灾地区开展服务。有位参与的企业家深受感动,当场决定资助十个优秀项目,他说:“这些年轻人用专业和热情做公益,让我看到了社会的未来。”
“微光接力” 行动形成了独特的公益生态。参与过的同学自发成立 “微光校友会”,定期分享公益经验,资源互通。王浩的 “阳光篮球公益课” 从社区走向乡村,和当地学校合作建立了十二个 “篮球梦想基地”;有同学把接力行动带到了国外,在留学生群体中开展 “汉语桥公益课堂”,教外国友人中文的同时,也传播中国文化,他说:“这是‘文心守正计划’教我们的,文化传播也可以很温暖。”
计划推行到第二十周,“微芒聚炬” 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有高校将 “公益实践” 纳入学分体系,参考 “微芒聚炬计划” 的模式设计课程;企业在招聘时,开始关注应聘者的公益经历,认为这能体现责任感和创新能力;媒体报道了多个由青少年发起的公益项目,称他们为 “用专业点亮公益的新一代”。林小羽在整理数据时发现,参与计划的同学中,91% 表示 “对专业的理解更深刻了”,87% 认为 “找到了学习的意义和动力”,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了自我成长。
在 “微芒聚炬计划” 三周年庆典上,林小羽、陈雨欣、李诗涵和王浩站在主舞台上,身后的大屏幕播放着三年来的公益瞬间:从第一次社区服务的青涩,到现在组织大型公益活动的从容;从校园里的小打小闹,到走向全国的成熟项目。“我们常常被问,是什么让我们坚持做公益?” 林小羽的声音透过音响传遍全场,“是高中时‘晴雨信箱’里的求助信,是‘青春小卫士’团队一起度过的日夜,是那些让我们明白‘个体的成长永远与社会紧密相连’的所有经历。” 她举起手里的 “微光火炬”—— 那是用同学们做公益时的照片打印成的火炬模型,“每个参与的人都是一束微光,当我们聚在一起,就能照亮前行的路,这就是‘微芒聚炬’的意义。”
庆典结束后,四人收到了高中班主任发来的照片:新一届 “青春小卫士” 团队正在启动 “微芒聚炬计划” 的校园版,他们在 “晴雨信箱” 前宣誓的样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