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长歌续章计划” 让同学们学会以持续成长的视角规划人生,“晴雨信箱” 里的信件又染上了离别的愁绪。“想到即将和朝夕相处的同学分开,就忍不住掉眼泪”“害怕进入新环境后,再也找不到像现在这样懂我的朋友”“毕业典礼上要是哭出来,会不会显得太幼稚?”…… 信纸上的字迹时而模糊时而用力,少年们在成长的岔路口,被对过往的眷恋与对未来的不安反复拉扯,这些复杂的情感如同缠绕的丝线,编织着他们对告别的懵懂与对重逢的期盼。
初夏的风带着栀子花的清香拂过校园,林小羽、陈雨欣、李诗涵和王浩坐在生物园的凉亭里,石桌上散落着毕业纪念册的草稿和同学们写下的离别感言。“高三的景明在信里说,他整理书桌时翻出了和室友第一次合作完成的‘竞合共生计划’项目报告,看着上面歪歪扭扭的签名,突然意识到,这段一起奋斗的日子再也回不来了,心里空落落的。” 林小羽的声音里带着淡淡的伤感,却又透着坚定,“告别不是结束,而是带着过往的温暖走向新的开始,我们要帮大家明白,真正的情谊不会因距离而褪色,反而会在时光里沉淀得更加醇厚。”
陈雨欣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眶有些湿润:“我表妹初中毕业时,抱着好朋友哭了整整一天,说‘再也没人陪我一起去厕所了’,现在她们随然不在一个学校,每周还会视频聊天分享心事。” 李诗涵轻轻点头,指尖划过一张泛黄的合影:“就像候鸟迁徙,总要离开熟悉的巢穴,但沿途的风景和遇到的伙伴,都会成为新旅程的力量。” 王浩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语气听起来轻松些:“那就启动‘别韵新程计划’,让大家知道,离别是成长的必修课,就像花儿总要凋谢才能结果,每一次告别都藏着新的可能!”
经过三十三周的筹备,“别韵新程计划” 正式启动。林小羽邀请心理学教授、作家开展 “告别与启程:成长的双重奏” 主题分享会,前者解析离别情绪的心理机制,后者用文学作品中的离别故事传递温暖;陈雨欣策划 “时光胶囊” 活动,让同学们封存代表过往的物品,约定未来开启;李诗涵组织 “情谊漂流瓶” 行动,鼓励大家用文字记录想对彼此说的话,通过互换传递心意;王浩发起 “新程导航站”,邀请高年级学长学姐分享适应新环境的经验,帮助同学们缓解对未来的焦虑。
计划推行初期,不少同学陷入 “逃避告别” 的状态。“一想到毕业就难过,不如假装它不存在。” 针对这种心理,林小羽联合戏剧社编排了一出名为《再见,你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