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陈雨欣的 “价值抉择体验馆” 成了校园里的 “热门打卡地”。她将教学楼的走廊改造成多个情景空间,每个空间都模拟真实的价值观冲突场景。“利益与良心” 区里,参与者扮演公司职员,面对 “使用劣质原料降低成本” 的指令,需要在保住工作与坚守道德间做出选择;“从众与坚守” 区设置了镜像装置,当多数人故意指鹿为马时,测试参与者是否能坚持正确判断;“短期与长远” 区则呈现 “抄作业得高分” 与 “踏实学习打基础” 的不同结果对比。每个场景结束后,屏幕会弹出相关的道德困境分析和不同选择的长远影响。
李诗涵的 “我的人生准则” 工作坊采用了独特的引导方式。她让同学们先写下 “最敬佩的三个人” 及其品质,再列出 “自己最不能接受的行为”,通过对比梳理出内心的价值倾向。接着开展 “准则拍卖会”,将 “诚信”“善良”“勇敢”“智慧” 等品质写在卡片上,让同学们用虚拟的 “人生积分” 竞拍,在取舍中明确自己的优先级。最后,大家动手制作 “心尺手册”,把梳理出的准则写在里面,封面画上能代表自己的符号。有同学在手册上画了棵松树,写道:“像松树一样,正直不弯,四季常青。”
王浩的 “准则践行者” 行动从身边的小事入手。他鼓励同学们从 “不抄作业”“不传播谣言”“主动帮助有需要的人” 等具体行为开始,记录自己践行准则的过程与感受。为了增强动力,他设置了 “准则之星” 评选,每周在校园广播里分享践行者的故事。起初,有人觉得 “这些事太小,没必要较真”,但当听到广播里说 “小明坚持每天帮同学讲解难题,不图回报” 时,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有同学在记录中写道:“拒绝同桌抄作业时很为难,但看到他后来自己努力考及格,我比自己考高分还开心。”
“价值迷宫中的指南针” 主题讲座上,礼堂座无虚席。伦理学教授用生动的比喻讲解:“多元价值观不是让我们放弃判断,而是像在超市购物,要学会挑选适合自己的,而不是什么都往购物车里放。” 社会观察家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年轻时曾为了赚钱做过违背良心的事,后来整夜失眠,直到重新找回内心的准则才踏实下来。” 一位专家的话引发全场共鸣:“真正的成熟,是在了解世界的复杂后,依然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要去哪里,不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价值抉择体验馆” 开放后,同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