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不同的 “个体特质”,如 “创意十足”“严谨细致”“善于沟通” 等。同学们可以领取代表自己特质的彩色拼图块,拼贴到墙面的空白处。随着参与人数增多,原本零散的拼图逐渐形成一幅色彩斑斓的集体画卷。展厅角落设置了 “差异故事角”,展示着因包容差异而成功的团队案例:有的班级因接纳不同学习方法,整体成绩大幅提升;有的社团因融合多元创意,获得了市级比赛金奖。
李诗涵组织的 “特色团队挑战赛” 困难重重。初期,许多团队要么因成员各执己见导致任务停滞,要么因过度妥协失去创新亮点。她引入 “角色定位测试”,帮助成员了解自己的优势与擅长的角色,如 “创意发起者”“协调者”“执行者” 等;开展 “优势互补工作坊”,通过游戏让大家明白不同特质在团队中的重要性;还邀请优秀团队分享经验,如如何在讨论中尊重不同意见,如何将个体创意融入集体目标。
王浩的 “我的独特贡献” 分享会起初参与度不高,大家觉得 “自己的小贡献不值一提”。他先邀请几位同学分享真实经历:有人用自己的摄影特长,为班级活动留下珍贵影像;有人凭借对植物的了解,带领同学们美化校园。这些平凡却有意义的故事打动了许多人,他还设置了 “贡献勋章”,根据同学们分享的内容颁发 “创意之星”“协调能手” 等荣誉,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
“个体与集体:共生的智慧” 主题讲座上,座无虚席。社会心理学教授用数据说明:“健康的集体氛围,能让个体潜能得到最大发挥,而积极的个体贡献,会让集体更有活力。” 团队管理专家分享道:“处理好群体关系,关键在于既尊重个体差异,又明确共同目标。” 一位专家的话引发共鸣:“就像乐曲,不同的音符才能组成美妙的旋律,集体也是如此,包容差异才能成就卓越。”
“差异拼图” 互动展览开放后,成为校园里的热门打卡地。同学们争相领取拼图块,认真地将自己的特质融入集体画卷。有人在 “差异故事角” 驻足良久,若有所思地说:“原来我的‘小众爱好’,也能为集体带来不一样的色彩。” 展览结束时,那幅由数百块拼图组成的集体画卷,被挂在学校大厅,成为 “群己共荣” 的象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特色团队挑战赛” 落幕时,各团队都交出了精彩的成果。有的团队结合成员的编程、绘画、演讲特长,制作了科普动画短片;有的团队发挥不同人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