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收集箱”,同学们可以将自己的压力源写在纸条上投入其中;展厅中央,巨大的投影幕布上,实时滚动着收集到的压力关键词,通过 AI 技术生成抽象的压力图像;而在展厅的角落,设置了 “希望之光” 区域,展示着同学们战胜压力后的感悟与蜕变。为了增强互动性,她还设计了 “压力雕塑” 体验区,让同学们用黏土将心中的压力具象化。
李诗涵组织的 “情绪调节训练营” 困难重重。第一次课程上,讲解理论知识时,许多同学昏昏欲睡;在实践练习 “情绪日记记录” 中,大家要么敷衍了事,要么不知道如何表达内心感受。她意识到,需要采用更生动、更贴合实际的教学方式。于是引入 “情绪剧场”,让同学们通过角色扮演,演绎常见的情绪冲突场景;开展 “正念冥想” 训练,引导大家专注当下,放松身心;还邀请学长学姐分享自己的情绪管理经验,用同龄人之间的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王浩的 “减压行动周” 活动在初期参与度不高。大家觉得 “学习太忙,没时间参加”。王浩没有放弃,他先在校园广场举办了一场 “减压快闪活动”。伴随着动感的音乐,志愿者们跳起活力四射的舞蹈,邀请路过的同学一起加入;现场还设置了 “呐喊解压区”,同学们可以对着特制的设备大声喊出心中的烦恼。热闹的氛围吸引了众多同学,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并参与 “减压行动周” 的各项活动。
“抗压与情绪管理” 主题讲座上,礼堂座无虚席。心理专家用科学的理论和生动的案例讲解压力的来源与影响:“长期的压力得不到释放,会对身体和心理造成双重伤害。” 运动康复师现场示范了简单有效的减压运动,如拉伸操、呼吸训练。一位心理专家的话引发全场共鸣:“情绪没有对错,重要的是学会与它们和平相处。”
“压力可视化” 创意展览开放后,成为校园里最受欢迎的地方。在 “压力收集箱” 前,同学们排起了长队,认真地写下自己的烦恼;看着投影幕布上不断变化的压力图像,有人沉默,有人若有所思;在 “压力雕塑” 体验区,有人捏出了巨大的 “考试怪兽”,有人塑造出 “家庭矛盾的漩涡”,完成后,大家看着自己的作品,仿佛也释放了一部分压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情绪调节训练营” 结营时,同学们的变化令人惊喜。在最后的 “情绪应对实战演练” 中,面对模拟的 “考试失利”“与朋友争吵” 等场景,大家不再像最初那样慌乱、崩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