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岁的诸葛亮生活阅历还没有到知无不晓,什么事情都懂一点的程度。
更何况涉及到了这种具体的建筑方法,那是完全没有触及到的领域。
不过诸葛亮还在这件事情上瞬间抓到了一个重点。
工匠之力的提高很明显减少劳民伤财,就像前汉时候武帝重用赵过,让其研究出了便于播种的三脚耧车。
这种农具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一天之内就能够播种一顷地,再后来的代田法更是促进了地力恢复。
听说昭国还研究出了更方便的水车水碾,这些东西关东之地也在模仿,似乎比不上昭国这边工人制作的农具。
这一刻的诸葛亮无比想要去昭国的田间观察一下春耕秋收时候的情况,肯定和关东之地的差别很大。
之后,诸葛亮又去书架里面找了一些书籍观看。
直到外面水运仪象台报时,通知这一天的时间已经到达了正午之后,诸葛亮才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了这么久。
“孔明,藏书室日后尚可再来。今日已至午时,不妨前往一楼瞧瞧情况。
听闻每日此时,一楼大堂中央便会开放,常有人在其上宣讲。有言语滑稽者,亦有才华横溢之人。
据说有时辩论极为精彩,今日我们既然初次到此,不妨去凑个热闹?”
凌霄楼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其中每日大堂中央的宣讲就是凌霄楼的一大特色。
有时候会来德高望重的人,有时候会是某个不知名的才子,有时候会是那种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丑……
但不管怎么样,只要满足了凌霄楼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