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子寄存处~~~~
本书从53年开始,为了看着省事,全部用第二套人民币(1955年3月1日起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并收回第一套人民币。)
关于工资问题,1950年左右,职工工资是工资分。每分含生活必需品的一定数量(会配有一些粮食或者布匹),随着物价的波动,每月经由各省市公布的每分的分值,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按省市公布的分值和职工所持工资分来计算工资,当时大家宁愿少要钱,也要一部分粮食和布匹来抵扣工资,北方地区主要依靠小米来定价,比如房租,一年要多少斤小米,多少布,有的钱都不要,只要这些物资。
这些工资发放方式反映了当时经济环境和分配制度的复杂性,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物价的稳定,最终在1956年进行了第一次全国性工资改革,取消了工资分,改为货币(人民币)工。
各位长得帅得书友就别深究这些了,本书都按照工资发放,尽量模糊一下工资金额和当时得物品价格,因为55年之前市面上物资不充沛,有不少商人恶意囤积物资导致价格浮动不稳定。
。。。。。。。。。。。。。
这是在哪?怎么动不了,熊光明迷迷糊糊感觉有人在喊他的名字,眼皮仿佛被黏住了一样,接着又陷入了沉睡。
梦里他变成了一个小男孩,随着父母去四九城寻亲,没有找到那个当账房的二爷爷,看着大街上出现的膏药旗,和偶尔一队队的日本巡逻兵,这是抗日时期?
老家是回不去了,房子地都卖了,还好父亲有一手木匠手艺,一家人租了一间小屋,还算过得去。
好景不长,母亲突然生病,父亲晚上去请大夫就没再回来,急火攻心下,没几天母亲也撒手人寰。
还好房东人不错,母亲临死前拜托再帮忙找一下二爷爷,实在不行就找个好人家把他送人。
一个月后,被一个叫熊大壮的男人收养,改名也叫熊光明。
他是房东的远房亲戚,前些年媳妇病逝,家里就他一个人,在娄氏钢厂当一名锻工。
还好老熊人不错,对熊光明像亲儿子一样,还送他上学。虽然家里就他们爷俩,但也天天乐呵的,没事还带他去个小饭馆,老熊每天最开心的时候就是就着花生瓜子喝着小酒,看着他在油灯下读书写作业。
意识逐渐又变得模糊起来。
可能是因为父母双亡又寄人篱下,导致性格有点孤僻。后来搬到了南锣鼓巷,这个院里的孩子多,贾东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