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慢点来,不急,能不贷最好别贷,说是无息,可毕竟本也要还的,咱们还是自己慢慢积攒,等攒够本钱再买马换车扩建粪场,咱们一家子十来口人呢,别刚吃了两天干饭,就飘了。”
爷俩为了这事,不知道争了多少次,可每一次老爷子都用一句我吃过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把儿子堵回去,驳回了他扩大生产的计划。
老爷子姓朱,关中长安府武功县普集镇朱家堡的人,朱家堡子有不少姓朱的,其中还有不少是红带子,朱老三不是红带子,他往上几代都是贫民,老三年轻时就跟着他爹掏粪。
据他爹曾经跟他说他们家祖上也是秦王府的,不过是外宅妇所生的私生子,那祖上还仅是秦王府一个连爵位俸禄都没请封到的旁枝庶出,自然也没法对这私生子请到爵位,后来也不知道怎么的,就没人管没人顾,最终在兵灾饥荒中沦为了掏粪工。
老三吃了半辈子苦,后来凭着这忠实勤恳的表现,赢得了粪厂主的青睐,把家里那个三十多岁还没嫁出去的老姑娘嫁给了老三,收他做上门女婿,老粪场主死后,老三就成了新的粪场主。
从一个贫困的掏粪工,也成了个小场主。
不过崇祯那些年,陕西那是重灾区,旱灾蝗灾然后是流贼遍地,老三也被迫带着妻小丢了粪场去中原逃荒要饭当了流民,好在他们运气好,熬到了战争结束。
不但得以重返关内,甚至还给他们家分了些地,地不多,关中平原虽肥沃,可人口也多,老三重操旧业,带着孩子们走街串巷的收夜香,集上人家家里的茅厕都会定期帮人清理干净,甚至隔三差五的,还会送些自家地里种的新鲜瓜果蔬菜什么的,使的老三在一众收夜香的乡下人里脱颖而出。
几年下来,老三甚至把普集镇上大多数的夜香、茅厕收集清理的活都给承包到了手,靠服务击败了众多对手。
凭借着普集镇的粪源,他在朱家堡建了个粪场,把收来的粪进行加工,做为干粪肥出售给地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