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官员负责将这些决策颁发到地方。
决策权归于中朝,执行权留予外朝,实现决策、执行分离。
而这样做的原因也很简单,传统外朝决策流程冗长,无法满足频繁战争所需的快速响应,中朝直接决策使汉武帝能灵活调动资源,避免相权掣肘。
外朝官员多代表地方豪强利益,易与皇权冲突,中朝作为刘彻直属班底,可推行打压豪强的政策,无需外朝妥协。
中朝的建立,既能抑制豪强与地方势力,亦能打破政治世袭垄断。
单单一个中朝制度,便使得刘彻彻底集权于一手,政治手腕可见一斑。
正所谓小事开大会,大事不开会,作为隔绝内外的中朝,前来开会的人数很少,不过寥寥数人。
分别是严助、东方朔、蔡巧、李广、董仲舒以及名声鹊起的卫青。
六人之中,唯独蔡巧是一介女身,可在场众人都没有对其心生轻视,瞳孔里反而满是尊重。
因为早在之前,蔡巧就已经证明了自己,她绝非空有其表的花架子,无论是在大局观亦或对局势判断上,总能提出令人眼前一新的建议。
在搞钱搞经济方面,更是堪称当世执牛耳者,某些提议连他们都胆战心惊,直呼‘有伤人和’。
再加上饱受好评的纸张,足以证明其聪慧。
刘彻望着眼前几人,语气蛮横而霸道:“朕有意与匈奴开战,但来自藩王、白莲教的威胁必须先处理,攘夷必安内。”
“几位可有良策?”
话落,董仲舒难掩兴奋,拱手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器乃国之大器,须陛下以权力来立权威,以酷法驭群臣…但这些还远远不够!”
“大汉若想尽收人心,还需以崇德服人心,以儒家学说来统一汉人思想,只有在思想上完成统一,方可治国治家,亦能与农圣学说分庭抗礼!”
“臣以为,无论是北击匈奴,或是安抚藩王铲除白莲,都必须要先统一思想,罢黜百家,而独尊儒术!”
“以儒家的三纲五常规范伦理秩序为框架,君权神授将皇权神圣化,为强化中央集权提供理论支撑,外儒内法,兼顾教化与集权,如此一来…”
“白莲可除!”
董仲舒越说越兴奋,其余几人的眉头却是越皱越深。
前些日子这厮就曾提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陛下拒绝后,未曾想竟还不死心。
也不想想大汉发展至今,百家学说有着不可磨灭的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