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齐全,兵种配置完善,可独立执行作战任务。
最早的7个师团(第1-6师团及近卫师团)成立于1888-1891年,被视为“一等部队”;后续成立的师团(第7-20师团)为“二等部队”,后经裁减保留17个常备师团。
常备师团一般配备轻重机枪、掷弹筒、步兵炮等,单兵射击精度高,对华夏军队形成了火力压制。
此时倭寇在华北战场,投入8个多师团,包括第5、6、10、14、16、20、108、109师团等,总兵力近40万人。
淞沪会战:8月13日会战爆发后,日本陆续增派第3、9、11、13师团等部队,最终投入9个师团和2个旅团。
第3师团由藤田进中将指挥,下辖步兵第5旅团(含第6、68联队)、第29旅团(含第18、34联队),以及骑兵、炮兵、工兵。从名古屋改编而来,装备精良,是日军主力师团之一。
第11师团由山室宗武中将率领,下辖步兵第10旅团(含第12、22联队)、第22旅团(含第43、44联队),以及骑兵、炮兵等支援部队,来自倭国普善寺,
同期倭寇11师团,在川沙口、狮子林一带登陆。该师团登陆时遭遇华夏守军防御薄弱,仅第56师一个连驻守,迅速突破防线,意图包抄华夏军队侧翼,迅速向罗店、浏河方向推进。
华夏空军在淞沪会战期间表现英勇,初期与倭机对抗,并轰炸虹口区倭寇工事和军舰。
在倭寇第3师团登陆时,笕桥、扬州等机场轰炸机群攻击登陆倭寇,首波空袭炸死日军千余人,但自身损失5架战机。
倭寇首批援军中,倭寇还增援了出动30余艘军舰(含4艘航母)提供火力覆盖,压制华夏守军反击。
张将军虽然调教导总队第2团、第61师等部队阻击,但因装备劣势和指挥问题未能有效遏制倭寇推进。
华夏军队被迫转入防御,重点布防宝山、罗店等地,形成惨烈的拉锯战。
华夏军队前期主要是第9集团军所属第87师(师长王敬久)、第88师(师长孙元良)接到命令后,中央军第36师(师长宋希濂)作为普鲁士械主力师之一抵达沪上参战。
8月下旬,随着战事升级,更多部队陆续增援,第18军(罗卓英指挥)所属第11师、14师等加入左翼军序列;第74军(俞济时部)由51师、58师编成,投入战场,地方“杂牌军”如湘军、川军、桂军等也开始向沪上集结,9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