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乾宫的梧桐叶沙沙作响,七岁的小皇子胤暄趴在檀木案上,握着狼毫的小手却迟迟未落。林晚棠放下手中的西洋望远镜,走到儿子身后轻轻揉着他的肩膀:“暄儿可是遇到难处了?”
“先生让儿臣背诵《大学》,可这些句子绕口得很。” 胤暄嘟着嘴,墨汁在宣纸上晕开一朵小黑花,“皇阿玛说儿臣读书不用功,昨日还罚了儿臣抄写十遍。”
林晚棠看着儿子委屈的模样,心中微微一疼。作为从现代穿越而来的母亲,她深知死记硬背并非良策。她拿起案头的竹简,指着上面的文字道:“不如咱们换个法子?你看这‘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讲的就是要做个品德高尚的人。若是让你当一天小皇帝,你会怎么让百姓都变得有德呢?”
胤暄眼睛一亮,立刻来了兴致:“儿臣会开粥厂!就像皇阿玛去年赈灾那样,让挨饿的人都有饭吃!”
“这便是‘亲民’的道理了。” 林晚棠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咱们一边想故事,一边记句子,可好?”
自此,承乾宫的书房里常常传出父子俩的笑声。林晚棠将现代的思维导图画在宣纸上,教胤暄用彩色丝线串联知识点;又把历史故事改编成皮影戏,让宫女太监们在闲暇时表演。当康熙偶然撞见儿子用沙盘推演兵法,将 “围魏救赵” 的典故讲得头头是道时,眼中满是惊喜:“敏妃,你究竟是如何教的?朕从未见过皇子如此学文习武。”
然而,这般离经叛道的教育方式很快引来了非议。惠妃在请安时阴阳怪气:“听闻敏妃教小皇子用西洋的奇技淫巧,这要是传出去,岂不让天下人笑话我大清皇室?” 其他妃嫔也纷纷附和,指责她摒弃祖宗规矩。
林晚棠却不慌不忙地呈上一本《皇子课业集》,里面工整记录着胤暄每日的学习心得与实践成果。“臣妾斗胆,” 她望着端坐高位的太后,“教育之道,贵在因材施教。暄儿生性活泼,传统的教学方法恐压抑了他的天赋。这些课业虽不合常规,却能让他真正理解圣贤之道。”
太后翻开册子,看到胤暄画的 “百姓春耕图” 旁,歪歪扭扭写着 “民以食为天” 的批注,微微颔首:“倒也有些道理。只是不可荒废骑射与满文。”
危机暂时化解,林晚棠却没有放松。她深知,皇子的教育不仅关乎学识,更关乎心性。一日暴雨突至,胤暄看着被雨水打落的海棠花,哭着要让侍卫撑起油纸伞护住花枝。林晚棠蹲下身,握住儿子的小手:“暄儿,你可知‘物竞天择’?这些花儿经历风雨,才能开得更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