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操盘室泛着冷光,林深的指尖在区块链浏览器上划出蓝色轨迹。屏幕上跳动的哈希值对应着一笔刚完成的跨境支付,从东南亚某国到深圳的贸易款在3秒内到账,而传统银行电汇需要3天。他放大交易详情,看到"蚂蚁科技"的区块链节点标识在交易链上闪烁,这与三天前在香港金融科技展上看到的演示系统完全一致。
"超级账本的商用化突破。"他在战术笔记本上画下思维导图,中心节点写着"蚂蚁科技",外延支干标注着"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数字货币钱包"。当他调出该公司最近公布的专利申请时,瞳孔骤然收缩——"一种基于联盟链的消费信贷风控模型"的专利摘要里,赫然提到将电商平台的用户行为数据纳入征信体系,这意味着其消费金融业务的坏账率可能比行业平均低40%。
玻璃幕墙映出他后颈暴起的青筋,白板上用荧光笔写着的"金融科技套利矩阵"被红色箭头分割——从"技术突破"到"股价反应"的虚线旁,新添的"数据垄断溢价"四个字被圈成锁状。上周在杭州某咖啡馆,他无意间听到蚂蚁科技员工的对话:"新零售事业部刚接入了线下两百万家商户的数据,现在能做到消费即授信。"
手机在金属桌面上震出蜂鸣,屏幕显示"王研究员"的来电让他瞬间按灭电子烟。这位在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工作的老友声音带着颤抖:"老林,你要的消费信贷数据比对出来了——蚂蚁科技的'花贝'产品,不良贷款率0.87%,而行业平均是2.35%。他们的风控模型里,居然接入了外卖地址变动频率、水电费缴纳记录等六十维度的数据。"
林深的心脏猛地收紧。他快速调出蚂蚁科技的关联企业名单,当看到"速达物流"的供货占比从5%跃升至32%时,钢笔尖在纸上戳出破洞。这个上个月刚被数据安全部门约谈的企业,其物流轨迹数据被用于蚂蚁科技的用户画像——一个月内三次更换收货地址的用户,信贷额度会自动下调40%。
"他们在构建数据护城河。"林深对着电话低吼,手指在平板电脑上划开卫星地图。蚂蚁科技总部与速达物流的数据中心直线距离1.2公里,之间有专用光缆连接。当放大至街景模式时,能看到凌晨两点固定有带屏蔽装置的货车在两地往返,GPS轨迹显示这些车辆从未接入公共网络。
挂断电话的瞬间,林深抓起红外热像仪冲下楼。秋夜的冷风吹透战术背心,他潜伏在蚂蚁科技总部对面的停车场,热像仪显示其数据中心的温度比周边建筑高7℃——这意味着服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