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敢在跌停板上加仓?万一技术真有问题怎么办?”林深转动着手中的钢笔,屏幕上闪过该企业近三年的研发费用曲线——每年递增3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当市场只看消息面时,我们要看基本面。”他的声音带着一种经历过深渊的平静,“就像当年我破产时,所有人都觉得我完了,但我知道,只要还能看懂K线,就还有翻本的筹码。”钢笔尖在纸上划出沙沙声,如同当年他在债务清单上计算还款计划时的笔尖摩擦。那时他每天计算着每一分钱的用途,现在则在计算每一个百分点的涨跌,两者的本质都是在绝境中寻找生路,只是战场从现实的债务清单,转移到了虚拟的K线图。
【政策催化的决胜局:红宝书里的财富密码】
转折点发生在一个暴雨夜。林深接到某部委退休老领导的电话,对方用隐晦的语气提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可能提前出台”。他立刻打开《“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在“算力网络”章节下划出重点:“推动光电子器件、光模块等核心技术突破”。结合白天收到的某省算力中心招标书初稿,一个清晰的逻辑链条浮现:政策暖风+订单落地+技术成熟,CPO的主升浪即将到来。他把招标书里“CPO技术占比不低于30%”的条款复印下来,贴在操盘屏旁,如同当年把破产裁定书锁在抽屉最深处,时刻提醒自己曾跌落何处。裁定书上的法院印章现在想来仍像一个烙印,而此刻,招标书上的红章则意味着希望,就像他破产后第一次找到工作时,工牌上的logo曾给过他同样的慰藉。
他连夜调整策略,将部分仓位转移到同时具备硅光集成和国产替代概念的标的上。周四开盘,政策利好如期而至,CPO板块上演涨停潮。林深的账户净值在这天突破了200万,距离他破产时的负债数字,还差最后一个零。但他没有丝毫激动,只是冷静地启动了“阶梯式止盈”方案:每上涨10%,卖出10%仓位,将止损位上移至成本线以上5%。这种源于破产创伤的谨慎,此刻成了他最锋利的武器。当第一笔止盈单成交时,他想起了妻子离开前说的最后一句话:“你总是学不会见好就收。”现在,他学会了,用破产的代价。他甚至在止盈方案里设置了提醒——每当达到一个止盈点,屏幕就会弹出“见好就收”的字样,像妻子的声音在耳边回响,带着警示,也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怅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板块炒作进入白热化,某龙头企业连续拉出五个涨停板时,林深在盘中捕捉到一个危险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