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注意看研究者手册里的‘免疫原性评价标准’。”林深用红笔圈出某段文字,“国家药监局新指南强调‘与现有疫苗头对头比较’,这意味着‘蓝海生物’若能在保护率上超出对照品15个百分点,市场会给予估值溢价。”
2. 政策卡位线:解码招标文书的“暗语”
通过分析近三年省级疫苗采购文件,林深发现三个规律:①标书中“产能爬坡能力”的评分权重逐年提升至25%;②“冷链配送方案”得分与企业自有冷库容积正相关;③“创新技术加分项”中,“纳米级递送系统”比“传统佐剂”多拿10分。据此,他让小周统计“康泰生物”的冷链车数量、新建车间达产时间,以及其五联疫苗的“佐剂技术类型”——当确认该企业采用自研的“纳米乳佐剂”且产能已达设计值80%时,林深在图表上画下了买入信号。
更隐蔽的政策窗口在于:国家疾控中心官网“工作动态”栏目里,某篇关于“扩大免疫规划专家研讨会”的通稿中,“成人疫苗”出现频次达12次,比去年同期增加300%。“这是政策吹风的信号。”林深敲了敲屏幕,“就像当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出台前,工信部官网会密集发布行业标准。”
3. 市场博弈线:绘制资金流动的“热力图”
在交易软件上,林深调出生物疫苗板块的资金流向:龙头“蓝海生物”近一周北向资金净流入2.8亿元,而融资余额增加1.5亿,量价配合完美。但他注意到一个细节:某家向来擅长题材炒作的游资营业部,在“星辰生物”连续三日缩量调整时悄然买入5000万元——这与该营业部在PET铜箔概念股启动前的操作手法如出一辙。
他打开“星辰生物”的股东名册,发现某家专注硬科技的私募在Q2新进1200万股,而该私募的持仓风格是“提前6-12个月布局技术拐点”。结合公司公告中“广谱流感疫苗获‘突破性疗法’公示”的信息,林深判断:当市场还在争论mRNA技术的商业化前景时,聪明资金已在布局技术平台的估值重估。
四、关键暗战:mRNA疫苗研发室的凌晨对话
为验证猜想,林深以“材料技术交流”名义拜访了“星辰生物”的研发总监。在灯火通明的mRNA实验室,培养箱里的293T细胞正表达着流感病毒抗原,而旁边的超高速离心机里,脂质纳米粒正在形成稳定的双电层结构。
“林总做材料出身,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