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去,何必再顽抗?” 龙天策的使者,最后一次来到卓家,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朝廷并非要灭卓家,只是要卓家顺应时势。保留你的爵位,允许卓家子弟参与科举,继续经营合法产业,这难道不比玉石俱焚好吗?”
卓天来站在祠堂里,望着卓王孙的牌位,老泪纵横。他终于明白,自己坚守的“祖宗基业”,早已跟不上时代的潮流。龙天策的手段,远比他想象的更高明——不是用刀剑摧毁,而是用政策瓦解,用民心淹没。
最终,卓天来选择了归顺。他亲自带着卓家的族谱和象征权力的印章,来到秦王府,向龙天策献上了降表。
“老夫……愿率卓家,归顺朝廷。” 这位七十多岁的老者,此刻显得无比苍老。
龙天策扶起他,语气诚恳:“卓老先生深明大义,本王佩服。卓家的贡献,朝廷不会忘记。”
新篇终章:西南一体共繁荣
卓、孟、董三家归顺后,西南六大家族的势力彻底瓦解。改土归流在西南全面推行,火耗归公规范了赋税,远交近攻的策略则确保了边疆的稳定。
龙天策没有对三家赶尽杀绝,而是采取了“赎买”与“融合”的政策:保留其合法产业,鼓励他们参与朝廷主导的经济建设(如卓家的冶铁、孟家的盐业、董家的商贸);选拔三家有才干的子弟,进入官场或军队,让他们成为朝廷的一份子。
邛州的卓家,将部分田产捐给朝廷办学,卓天来的孙子,还考上了秀才,进入岭南书院深造。
孟家的盐泉,在朝廷的监管下,规范生产,盐价稳定,惠及西南百姓。
董家则利用皇商身份,将西南的蜀锦、茶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赚取了比以往更多的财富。
西南的土地上,再也没有割据一方的“土皇帝”,只有统一的行政体系,畅通的商路,繁荣的市场,和安居乐业的百姓。各族人民杂居共处,互通婚姻,中原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西南风情。
龙天策站在邛州的高台上,望着脚下繁华的景象,身边站着玉倾城、罗嘉儿、夏初、紫绮儿。
“西南的‘新篇章’,终于完成了。” 玉倾城感叹道。
“是啊,” 罗嘉儿笑着说,“以后再也不用打仗了,可以安安心心种我的草药,办我的学堂了。”
夏初看着远处黎族村寨的炊烟,眼中满是欣慰:“各族百姓,终于可以像一家人一样,好好过日子了。”
紫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