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很快,他们就感受到了变化:
赋税减轻了,身上的枷锁仿佛卸下了一半;
有了冤屈,可以去县衙告状,真的能得到公正裁决;
孩子们能去学堂读书,不用再像父辈一样目不识丁;
田地里的收成,一年比一年好……
播州的一位老农,拿着新发放的户籍凭证,激动得手都在抖:“活了一辈子,终于不再是‘杨家的人’,而是‘大唐的百姓’了!”
百姓欢腾:千年枷锁一朝除
改土归流的成效,很快在西南大地显现。
在播州,曾经被杨氏霸占的矿山,收归官营后,矿工们拿到了足额的工钱,还能定期休息,矿场里再也听不到打骂声,取而代之的是有序的劳作和偶尔的笑语。
在川东,被刘氏垄断的航运,由朝廷设立的“川东航运司”统一管理,渔民们可以自由捕鱼,商船往来只需缴纳合理的税费,码头一派繁忙景象。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流官们尊重当地习俗,不强行改变他们的服饰、语言,只是推广中原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各族百姓和睦相处,互通婚姻,渐渐打破了部族间的隔阂。
最让百姓欢欣鼓舞的,是“司法公正”。川东有个恶霸地主,曾是刘天霸的狗腿子,强占了邻居的良田。改土归流后,邻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县衙告状。流官受理了案件,经过调查取证,判定地主归还良田,并杖责二十。消息传开,百姓们奔走相告:“朝廷的官,真的为我们做主啊!”
播州的学堂开学那天,挤满了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一个苗族汉子,将儿子送进学堂,对着先生深深一拜:“先生,求您好好教他读书,让他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孩子背着新书包,蹦蹦跳跳地跑进教室,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
玉倾城推广的新稻种,在西南的梯田里丰收了。产量比原来的老品种翻了一倍,百姓们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他们捧着新米,来到县衙,非要送给流官尝尝:“这是托朝廷的福,才有这么好的收成!”
街头巷尾,百姓们唱起了新编的歌谣:“土司倒,流官到,赋税轻,冤案了;学堂开,粮仓满,百姓笑,乐淘淘……” 歌声里,充满了对新生活的喜悦与感恩。
新篇铸就:西南融入大唐魂
神凰十五年的春天,西南大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改土归流的政策,如同一颗种子,在西南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曾经的土司城堡,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