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保持着优良品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夜幕降临时,溪流的水温骤降,水面泛起薄薄的雾气,与海面上的咸雾在入海口交汇,形成奇特的混合雾,既带着山涧的清冽,又含着海洋的咸涩。船员们在石屋遗迹旁搭起营地,用阔叶乔木的枝干燃起篝火,火焰映照着灰岩上的古老刻痕,其中一幅图案格外清晰:一群人正将荞麦籽撒向石缝,旁边画着太阳和月亮,显然是在记录播种与昼夜变化的关系,与他们今日的观察不谋而合。
宝儿借着篝火的光,在海图上详细标注:用蓝色圆点标记野荞麦生长区,红色线条画出溪流的走向,黑色曲线注明昼夜温差的范围,旁边特意记下 “叶呈三角、耐寒、喜阳、耐贫瘠” 等特性,还附上一幅简单的植株素描,叶片的锯齿形状与实际尺寸丝毫不差。她让人将收集的荞麦籽分成三份,一份用硫磺和草木灰混合保存,一份装入陶罐埋在溪流边的沙地里,还有一份放在船上的阴凉处,对比不同保存方式的效果,为日后带回中原积累数据。
深夜的溪流入海口格外安静,只有水流撞击礁石的 “哗哗” 声,和远处海鸟偶尔的啼鸣。宝儿趴在营地边观察野荞麦的夜间状态,发现它们的叶片会紧紧贴在茎秆上,减少热量散失,根须则在湿润的石缝中继续生长,即使在低温环境下也没有停止活动,仿佛在为迎接黎明的阳光积蓄力量。这种对环境的精准适应,让她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这些看似平凡的植物,早已在漫长的岁月中,练就了一身应对各种极端气候的本领。
黎明时分,收集的荞麦籽已装满三个陶瓮,船员们用树皮和麻布将瓮口密封,小心翼翼地搬运上船。老舵手则在石屋的灰岩上做了个永久标记,用凿子将野荞麦的图案刻在石壁上,与古代先民的刻痕并排,新痕与旧痕交相辉映,仿佛跨越时空的对话,记录着人类与这种作物的不解之缘。
船队离开溪海交汇地时,朝阳正从丘陵的缝隙中升起,金色的阳光穿过薄雾,将溪流与海洋染成一片辉煌。回望那片生长着野荞麦的谷地,石屋遗迹在阳光下若隐若现,仿佛在诉说着古代先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往事。船员们的脸上虽带着疲惫,却难掩内心的激动 —— 他们不仅找到了珍贵的耐寒粮种,更在海图上又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发现将为中原的农业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船帆再次鼓满风,带着新的收获和更丰富的海图记录,继续朝着下一片未知的海域驶去。甲板上,装着野荞麦的陶瓮与耐盐禾种、耐涝粟种、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