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如海事后还专程去看了,在策论中,他旁征博引,从上古圣贤的治国理念,到当朝的民生百态,皆信手拈来,分析得精辟入里。
更难得的是,李承泽并未止步于对现状的剖析,而是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一系列对未来切实可行的治国方略。
在农业生产方面,他建议大力兴修水利,同时不断改良农具和稻种,以此提高粮食产量,让百姓仓廪充实。
在商业发展领域,他主张减轻商税,取消商贾不能科考的桎梏,为商贾松绑,激发市场活力;还提出开辟商路,让货畅其流,促进周边贸易繁荣。
圣上阅卷时,也不禁被他精妙绝伦的文辞与深邃独到的见解所吸引,连连拍案叫绝。
再看他其余试题的答卷,亦是条理清晰、见解不凡,答得都相当不错。
圣上当即龙颜大悦,钦点他为状元。
一时间,李承泽之名如野火燎原般迅速传遍京城大街小巷,成为街头巷尾百姓们热议的传奇人物。
初入官场,李承泽凭借着少年状元的才名,被朝廷授予翰林院修撰一职,得以在翰林院中潜心修史着文。
因圣上对他殿试时所呈的治世策论印象极为深刻,感其有经世之才,便时常将他叫去问政。
李承泽每次都能应对自如,提出诸多良策。
不久,圣上便破格提拔他兼任中书舍人一职,让他参与机要、掌管诏命。
李承泽并未因此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反而在翰林院中始终保持谦逊之态,虚心向各位前辈请教学问精要。
每日除了处理公务,便日夜苦读各类典籍,不断汲取知识养分,提升自己的学识素养。
在编纂史书的过程中,李承泽始终秉持严谨细致的态度,对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个人物传记都反复考证,不放过任何一处疑点,力求还原历史最真实的面貌,为后世留下可靠详实的史料。
很快,李承泽便凭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卓越的才华在翰林院中脱颖而出,不仅出色完成了诸多任务,还提出了不少独到见解,因而得到了同僚们的一致赞誉,大家纷纷称赞他年少有为、前途无量,也为他日后的仕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李承泽性格刚直不阿,面对权贵从不趋炎附势、阿谀奉承,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做人原则。
在官场这个复杂的大染缸里,李承泽刚直不阿的性格,注定会与周遭的污浊格格不入,从而遭遇诸多坎坷磨难。
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