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中心!"
屏幕里,李老板的背景是新加坡的榴莲批发市场,满墙的"洪兴牌"猫山王包装盒:"陈先生,我刚和东盟秘书处签了协议——他们承认洪兴是'区域经济合作示范区'。"他竖起三根手指,"三亿美元,现汇,明天到账。"
陈耀笑了。他摸出兜里的翡翠平安扣,对着阳光:"告诉李老板,钱我收,但有个条件:工厂要招本地工人,技术要教给洪兴的工程师。"他顿了顿,"还有,榴莲渣别扔,给村民当肥料——咱们洪兴的地,肥得流油。"
经济封锁的裂缝是从最意想不到的地方裂开的。泰国北碧府的农民突然开着卡车来卖榴莲,车身上贴着"洪兴友好合作伙伴"的标语;老挝琅勃拉邦的矿场主带着矿石样品上门,说要跟洪兴合作建冶炼厂;就连缅甸军方的退役将领都托人带话:"洪先生的米,比军饷还金贵。"
最让陈耀意外的是,军政府的老对手——克钦独立军的头人亲自登门。他穿着传统的靛蓝长袍,腰间别着洪兴送的改装猎枪:"陈先生,我儿子在洪兴的学校读高中,成绩比我还好。"他从怀里掏出块玉,"这是我家祖传的,送给你当信物。以后咱们......合作。"
陈耀接过玉,触手温凉。他望着窗外正在卸货的卡车——泰国的大米、老挝的木材、中国的农机,像一条流动的河,冲破了封锁的堤坝。"头人,"他说,"合作可以,但有个规矩:咱们不碰毒品,不卖武器,只种能吃的,造能用 的。"
冬至那天,洪兴城举行了第一届"丰收节"。广场上,金黄的稻穗堆成山,成串的榴莲挂在红绸上,孩子们举着用玉米芯做的火把跑。陈耀站在主席台上,看着阿凯把"洪兴粮仓"的钥匙交给老阿婆,看着黑风寨的刀疤刘带着人给学校搬课桌,看着中国的医疗队给村民做体检。
"缅北的父老乡亲们!"他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山谷,"今天,咱们不只是庆祝丰收,更是宣告——"他举起翡翠平安扣,"洪兴的路,不是靠枪杆子走出来的,是靠咱们的手,咱们的汗,咱们的良心走出来的!"
台下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阿依抱着小棠挤到前排,小姑娘举着个刚摘的榴莲,奶声奶气地喊:"陈爷爷,这个甜!"
陈耀走下主席台,蹲在小棠身边。孩子的手指沾着榴莲的黏液,却比任何钻石都亮。他望着远处正在建设的铁路——中国工程师戴着安全帽,正指挥着吊车架桥梁;橡胶加工厂的烟囱冒出白烟,那是新榨的榴莲汁在杀菌;学校的教室里,孩子们用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