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前,他亲自飞了一趟布鲁塞尔,跟着认证官在香蕉园里转了三天——从土壤检测到施肥记录,从采摘流程到包装规格,每个环节都要求"比荷兰人更苛刻"。现在,洪兴的香蕉贴上了"印尼-中国合作示范"的标签,在欧洲超市的售价是普通香蕉的三倍。
午后的阳光透过芒果树的枝叶,在社区广场投下斑驳的光影。这里正在举办"洪兴社区文化节",舞台上是华校孩子们表演的印尼传统舞蹈"哇扬皮影戏",背景板用两种文字写着"根扎深土,叶向蓝天";另一侧,本地阿公们在下中国象棋,棋盘是用洪兴城的老船木做的;小吃摊前,华人阿姨教印尼媳妇包润饼,印尼大叔教华人小伙做沙嗲酱,油香混着欢笑声飘得很远。
陈然走到阿公们中间,看他们杀得正酣。"老陈啊,"头发雪白的李阿公捻着胡须,"你这步棋走错了——当年我在吧城下棋,可没见过你这么'仁慈'的。"他指了指棋盘,"该吃象的!"
陈然笑着摇头。这些阿公里,有好几个是当年在唐人街火灾时被他救出来的。那时他刚接手洪兴印尼分公司,带着安保队冲进火场,背出了七个老人。现在,他们把洪兴城当成了"第二个家"。
"然哥!"高晋的声音从舞台方向传来,"您看谁来了!"
陈然抬头,只见舞台上的孩子们突然停下表演,齐声喊:"爷爷好!"走上来位穿中山装的老人,白发梳理得整整齐齐,手里拄着根红木拐杖——是华商会终身名誉会长,陈然的启蒙恩师林伯。
"林爷爷!"陈然快步上前,扶住老人的胳膊,"您怎么来了?"
林伯拍了拍他的手背:"听说洪兴城的文化节,我这个老骨头怎么能不来?"他望着台下的孩子们,眼里泛着光,"当年我在泗水卖土产,被荷兰警察抽了鞭子,是街坊华胞凑钱给我治伤。现在你们做的,比我当年想都不敢想的——不是'讨生活',是'建家园'。"
舞台上的孩子们突然唱起歌,是改编的印尼民谣《美丽的梭罗河》:"梭罗河畔鲜花盛开,洪兴城里幸福常在......"台下的观众跟着哼唱,有华人,有爪哇人,有巽他人,声音像涨潮的海水,漫过广场,漫过香蕉林,漫向更远的远方。
傍晚时分,陈然和苏晓芸坐在洪兴城顶层花园的藤椅上,看着夕阳把城市染成金色。小棠在他们中间玩着拨浪鼓,嘴里含糊地念着刚学的印尼语:"Selamat malam(晚上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