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推眼镜,投影屏亮起——成片的香蕉林、现代化的冷链仓库、挂着"洪兴-本地农户合作"牌子的加工厂。"我们承包了加里曼丹的三千亩香蕉园,"他说,"优先雇佣新移民家庭,技术培训、保底收购价、孩子上学补贴,一样不少。"
散场时已近黄昏。陈然站在会展中心门口,看着阿玲拉着陈航的手跑向停车场,两人的影子在地上拉得很长。苏晓芸递给他杯热咖啡:"刚才有位阿婆拉着我,说她孙女从小到大没穿过新衣服,现在洪兴要给新娘子备嫁妆。"
"嫁妆?"陈然挑眉。
"对。"苏晓芸翻开手机,是张照片——二十个红漆木箱码在洪兴仓库里,每个箱子上都贴着"百年好合"的红签,"我让人按印尼传统准备的:金饰、刺绣床品、还有...阿婆说要加盒茉莉花膏,说是'定情信物'。"
陈然的手机震动,是高晋发来的消息:"洪兴城一期工程进度:住宅楼封顶,学校主体完工,商业街开始招商。预计下个月,第一批三百户家庭入住。"
三个月后,洪兴城的落成典礼在晨雾中举行。陈然站在城门口的牌楼下,看着"洪兴新家园"五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闪着光。牌楼两侧,左边是华人传统的石狮子,右边是印尼的迦楼罗神鸟,底座上用两种文字刻着:"根扎深土,叶向蓝天"。
一百对新人站在临时搭建的台上,新娘穿着改良旗袍,头戴苏晓芸准备的刺绣盖头;新郎西装革履,胸前别着洪兴的徽章。陈然作为主婚人,亲手为第一对新人——阿玲和陈航——戴上戒指。
"从今天起,"他的声音有些发颤,"你们不仅是夫妻,更是洪兴的家人,印尼的家人。"他看向台下的父母们,"你们的孩子会在双语学校读书,会在香蕉园里帮忙,会在安保队里训练——他们会成为这片土地的守护者。"
掌声如潮。苏晓芸站在人群里,悄悄抹了下眼睛。她手机震动,是母亲发来的视频——家里的祠堂里,多了块新牌位,写着"洪兴陈氏先祖"。母亲的声音从视频里传来:"晓芸啊,你阿公要是活着,该多高兴。他说,咱们陈家的根,终于在这儿扎深了。"
半年后,陈然站在洪兴城的观景台上,望着远处的香蕉林和正在建设的物流园。苏晓芸抱着刚满周岁的女儿站在他身旁,孩子正抓着他的西装纽扣咯咯笑。
"然哥,"苏晓芸指着远处,"你看那条路。"
顺着她的手指望去,一条双向四车道的新路直通华人区,路牌上用印尼语和中文写着"洪兴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