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成真正的'番客'——不是客人,是主人。"
"我愿意。"他说。
交换戒指时,苏晓芸的手微微发颤。那枚铂金戒指内侧刻着两行小字:"根在华夏,叶向印尼"——是她昨晚偷偷找珠宝商刻的。陈然低头吻她的指尖,尝到一丝咸涩——不知是汗,还是泪。
婚后的第一个月,陈然在洪兴总部顶楼腾出间办公室,挂上"华商会联络处"的铜牌。每天下午三点,他雷打不动地来这儿喝茶,桌上永远摆着新鲜的三色堇——苏晓芸说,这是印尼华人最爱的花。
"陈总,华校的教材到了!"苏晓芸抱着一摞纸箱冲进来,额角沾着汗,"暨南大学寄的《中华文化启蒙》,每本都印了双语对照。"她翻开一本,指着插图,"看,这是郑和宝船,这是印尼的婆罗浮屠,旁边配了爪哇语注解。"
陈然接过书,指尖抚过烫金的校名。窗外的近卫营训练场传来口号声,他透过玻璃望去,高晋正带着队员演练队形,臂章上的"GD"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对了,"苏晓芸从纸箱里掏出个锦盒,"福兴楼的陈叔送来的,说是贺礼。"
打开盒子,是把锈迹斑斑的砍刀——刀鞘上缠着褪色的红布,刀身刻着"忠义"二字。陈然瞳孔微缩,认出这是当年降头帮老帮主的佩刀,后来传给了阿晋的父亲。
"陈叔说,这是当年老帮主加入洪兴时,你亲手给他的。"苏晓芸轻声说,"他说,刀该回到主人手里了。"
陈然握着刀柄,想起在曼谷的雨夜里,蒋先生咳着血说:"小然,江湖的路,要走得正。"他把刀轻轻放回盒子,对苏晓芸笑:"明天让人把它送到近卫营陈列室,旁边摆上华校的第一届学生名单。"
三个月后,雅加达举办首届"东南亚企业家安全论坛"。陈然作为主办方代表致辞时,镜头扫过观众席——前排坐着印尼警察总长,后排是华商会全体成员,再往后,近卫营的队员们穿着新配发的战术背心,腰间别着93式手枪,身姿挺拔如松。
"安全不是单方面的防御。"陈然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会场,"洪兴近卫营今年协助警方破获了七起针对华商的绑架案,参与救灾二十三次,培训本地安保人员三百余人次。"他指向观众席,"这不是洪兴的功劳,是我们和印尼社会的共同成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台下掌声如潮。苏晓芸坐在第一排,悄悄抹了下眼睛。她手机震动,是母亲发来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