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
“好!好!好!”诸葛亮连道三声好,羽扇一挥,“王师傅,立刻组织人手,清理洞口,架设工棚!此地,便是我蜀汉在南中的第一座矿场!”
“遵命!”王锤激动得声音发颤,立刻转身去安排。
诸葛亮的目光再次投向阿会喃:“洞主,此矿于我蜀汉,如久旱甘霖。你熟悉此地,可知何处有上好的耐火黏土?何处有可做鼓风之用的坚韧兽皮?何处有可供大量木炭烧制的硬木?”
阿会喃此刻已被眼前这汉人丞相对矿藏的狂热和随之而来的庞大行动力所震慑,再无半分侥幸。他连忙躬身,指着洞内更深处的岔道:“回…回天神丞相,左边岔道尽头,有一处软泥塘,那里的泥巴黏性极好,晒干了不怕火烧!右边岔道出去半日路程,有片铁木林,木头硬得像石头,烧出的炭火旺得很!至于兽皮…我们寨子里存了不少水犀牛皮,厚实耐操,做鼓风囊最好不过!”
“甚好!”诸葛亮颔首,“子龙,你带一队人马,随阿会喃洞主去取水犀牛皮,并护送他回寨,征调熟悉地形的青壮劳力,速速前来听用!记住,以工代赈,凡出力者,皆可换我蜀汉精铁农具或粮米!”
“末将明白!”赵云领命,带着阿会喃迅速离去。
诸葛亮则带着王锤和部分工匠,深入左侧岔道。果然,在一处较为干燥的角落,发现了一片质地细腻、色泽灰白的黏土层。王锤抓起一把湿泥,在手中揉捏,感受着那惊人的可塑性和黏性,连连点头:“丞相,此土甚好!稍加处理,便是上佳的耐火砖胚料!”
接下来的日子,盘蛇谷底彻底变了模样。洞口堆积的碎石和焦炭被清理一空,一座座简陋却坚固的工棚拔地而起。阿会喃寨中的青壮,在亲眼见到蜀军分发的、寒光闪闪的精铁锄头和沉甸甸的粮袋后,疑虑迅速被生存的渴望取代,纷纷扛着工具加入进来。他们砍伐铁木,在谷外开阔地垒起巨大的炭窑,浓烟日夜不息;他们挖掘黏土,在王锤的指导下,用木板制作模具,将湿泥摔打成型,再放入临时搭建的土窑中烘烤,制成一块块粗糙但耐用的耐火砖。
最核心的冶炼区设在洞口内侧一处较为宽敞的天然岩洞内。王锤亲自设计,指挥工匠和蛮族劳力,用耐火砖垒砌起一座半人高的圆形熔炉。炉壁厚实,内膛呈碗状。炉旁,巨大的水犀牛皮缝制的鼓风皮囊已经就位,由两名壮汉合力拉动,通过陶土烧制的风管将空气鼓入炉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丞相,万事俱备,只欠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