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硬木制成的、精度极高的标准模具和量具——这是马钧耗费数月心血设计监造出来的。
一个年轻工匠正小心翼翼地将一根锻打好的精铁条卡入一个凹形模具中,用木槌轻轻敲打两端,使其完全贴合模具的弧度。旁边放着一把特制的卡尺,他反复比量,确保这截弩臂的弧度分毫不差。完成后,他将这截弩臂放入身旁一个写着“叁型弩臂”的木箱中。很快,便有专门的转运工过来,将装满同型弩臂的箱子搬走。
在工棚的另一区域,是“弩机匣”的组装线。这里的工匠面前堆放着各种更细小的零件:打磨得光滑如镜的青铜“悬刀”(扳机)、带有精密刻度的“望山”(瞄准具)、坚韧的牛角“钩心”、细小的“铜栓塞”…工匠们动作麻利,如同穿花蝴蝶,按照墙上悬挂的、马钧亲手绘制的分解图,将一个个零件精准地嵌入那个被称为“郭”的青铜外壳凹槽内。动作熟练者,几乎不用眼睛看,仅凭手感便能完成。
“咔哒!”一声清脆的咬合声响起。一个中年工匠将最后一片“栓塞”敲入位置,一台结构复杂精密的弩机核心便在他手中成型。他将其放入一个特制的木制托架中,托架立刻被滑轮组吊起,平稳地滑向下一道工序——与弩臂、弓弦的总装台。
马钧一身沾着油污的工服,穿行在工棚的过道间,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个环节。他时而停下,拿起一个刚加工好的“悬刀”部件,对着光线仔细查看其边缘的平滑度;时而凑到组装台前,观察工匠嵌入“钩心”的角度是否完美。他很少说话,只是偶尔用简洁的手势或几个字指出问题:“这里,毛刺。”“角度,偏半厘。”被他点到的工匠无不凛然,立刻返工。
“马侍郎,”负责弩机组装的工头,一个脸上带着刀疤的老匠人,捧着一台刚刚总装完成的完整弩机,兴奋地走到马钧面前,“您看!按您的新法子,用这些标准件组装,简直快得像搭积木!瞧瞧这咬合,这顺畅劲儿!比老法子一个个手工打磨调试,快了何止三倍!而且次品少多了!坏哪换哪,方便!”
马钧接过弩机,入手沉甸甸的,冰冷的金属触感中蕴含着力量。他熟练地拉开弩弦,扣上悬刀,瞄准工棚远处一根作为测试目标的木桩。手指轻轻一扣。
“嘣!”一声强劲的震鸣!
弩臂猛地回弹,一道乌光闪电般激射而出!
“笃!”一声闷响,五十步外,那支标准化的三棱铁簇弩箭,深深扎入木桩中心,箭尾犹自嗡嗡颤动!
马钧放下弩机,布满皱纹的脸上,终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